甘肃省敦煌市,这座镶嵌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莫高窟壁画的千年神韵,更面临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生态挑战。为守护这片土地的生态与文化双重命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正在敦煌市党河两岸稳步推进。
从2024年党河下游(黑山崖子-黑山嘴段)项目全面完工具备成效,到2025年党河水库-黑山嘴段项目继续接力推进,敦煌市以系统思维破解水沙矛盾,在防治荒漠化、保护文化遗产、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生态屏障:阻沙固土守护“母亲河”
党河作为敦煌的“母亲河”,承载着维系绿洲生存、保障城乡发展的重任。但长期以来,鸣沙山流沙在偏东风和南风作用下持续向党河迁移,河水对河岸的侵蚀加剧,导致河道淤积、行洪受阻,下游安全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如此极端客观形式,党河下游治理项目聚焦切断“沙进河退”的恶性循环,2024 年率先在黑山崖子-黑山嘴段实施综合治理,通过科学布局3座丁坝(导向水流、减少河岸冲刷)与5300 米格宾石笼拦沙堤(阻挡鸣沙山流沙、降低河床抬高趋势),新增1.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含0.7 平方公里防风固沙区、0.9平方公里拦挡阻沙区);2025年在此基础上启动党河水库-黑山嘴段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规划治理面积达6.7平方公里,以2005米拦沙堤(含290米立体式格宾石笼堤,重点加固西千佛洞等关键区段),搭配10000平方米低立式草方格沙障与11300平方米柴草沙障形成的“立体防护网”,进一步稳固流动沙丘,同时保护左岸渠道、公路与农田,实现从局部控沙到连片防护的治理升级。
持续两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党河沿岸风沙入河量显著减少,河岸侵蚀速率下降60%以上,行洪能力提升30%,有效保障了下游10万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鸣沙山向河道迁移的态势得到根本性扭转。
匠心施治:科学施策筑牢生态防线
治理成效的背后,是一套系统完备的科学方案。敦煌市坚持“四控两管一协调”(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控制,合同、信息管理,组织协调)制度,将精细化管理贯穿项目全流程。
在工程措施上,项目因地制宜创新技术应用。2024年项目采用热镀锌钢丝格宾石笼建设拦沙堤,利用其柔性结构适应地基变形,抗冲刷能力较传统堤坝提升50%;高立式秸秆栅栏沙障与柳编栅栏沙障结合,在鸣沙山脚形成第一道防风防线,配合2000株红柳、沙拐枣等耐旱植物,构建“工程+生物”复合防护体系。在施工管理上,项目推行“日调度、周通报、月总结”机制。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各参建单位倒排工期、压茬推进,优化施工组织,推行“大监理+小业主”模式,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加强组织领导。合理制定安全生产,工程进度,文件管理等工作台账,确保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实施,全力筑牢生态防线。
文化守护:生态屏障护航千年文脉
西千佛洞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莫高窟并称“姊妹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遗存。但党河在此处形成大拐弯,常年冲刷右岸山崖,导致崖壁出现危险滑动面,一旦坍塌可能阻塞河道、威胁洞窟安全。
“文化遗产保护是项目的底线要求”,2025年项目敦煌市将西千佛洞段作为重中之重,专项设计立体式拦沙堤290 米,采用格宾石笼台阶结构紧贴崖壁布置,既减少水流对坡脚的直接淘蚀,又避免施工对文物本体的扰动。同时,还专项清除崖壁上方危险滑动块,降低坍塌风险,为洞窟筑起“安全屏障”。
综合治理:构建“防-治-监”闭环体系
项目突破“就沙治沙、就水治水”的单一模式,构建“拦沙固沙-植被恢复-监测评估”的综合治理体系。在防风固沙区,低立式草方格沙障通过1米×1米网格固定地表,配合柴草沙障形成梯度防护,使地表粗糙度提升3倍以上,近地面风速降底40%-60%;在拦挡阻沙区,坡式拦沙堤与河道清淤结合,年拦蓄泥沙量达 1787.64 吨。
党河下游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既是敦煌生态修复的实践,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之策。从党河两岸的郁郁葱葱,到西千佛洞的安然矗立,持续两年的生态治理实践,正书写着敦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中国日报 马静娜 敦煌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