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9月3日,南京夫子庙老门东历史街区人头攒动。在徐州文广旅局主办的“古韵名城 美美与共”文旅推介会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对话”,吸引了众多南京市民游客的注意。
丰县非遗反手烧饼摊位前,食客排起长龙,耐心等待品尝被烤至金黄焦脆,夹着秘制羊盘肠的烧饼。炭火的炙烤下,烧饼滋滋作响,肉香与麦香交织成独特的“丰县味道”。“烧饼外酥里嫩,羊盘肠的焦香完全渗透进每一层,这味道太独特了!”南京老饕王海涛咬下一口,直呼“绝摆”。
烧饼夹羊盘肠,是丰县一道地道吃法。但今年夏天,这一传统非遗美食借力“苏超”联赛,意外爆火,完成了一次从地方小吃到区域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成为江苏最具烟火气的“美食顶流”。
8月2日徐州队主场对阵扬州队,与赛场仅一街之隔的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内,丰县非遗烧饼的摊位前排起了“全场最长最亮眼的风景线”。队伍蜿蜒曲折,人群有序而热切,许多游客甘愿等候多时,只为那一口刚出炉的焦香。“主办方甚至不得不配备专业安保团队维持秩序。”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春光说,这样的场面,在以往的地方美食推广活动中并不多见。
其实早在6月,这股热情就已初露端倪。在苏州的推广活动中,单场吸引超2000人次品尝,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十万,甚至有人专程从上海、无锡、常州赶来,就为尝一口地道的反手烧饼夹羊盘肠。7月,常州国际会展中心的“苏超”外场集市,烧饼摊位前惊现百米“7字形”人龙,有食客笑称“排队半小时起步,烧饼到手先拍九宫格”。
作为丰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反手烧饼,背后有着怎样的魅力?传承人赵四新道出了秘密:“反手烧饼的制作,是一门需要时间与经验打磨的艺术——以传统老面发酵面团,取小剂子,填入秘制馅料,再经过切花、造型、上芝麻等多道细致工序。”他告诉记者,最经典的吃法是将热腾腾的烧饼剖开,夹入经过三小时慢炖的羊盘肠,再撒上灵魂般的辣椒粉与孜然,构成一种近乎极致的味觉体验。
自19岁入行以来,赵四新40多年始终坚持用老面发酵、用果木炭火烤制。他说,这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刻进丰县人DNA的文化记忆与乡愁。在苏州工作多年的张潇,品尝羊盘肠烧饼后连连感叹:“还是记忆里的味道!不愧是丰县的顶级‘CP’。”一句话,道出了无数他乡游子的心声。
火爆人气也带来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在宜兴活动现场,整个徐州展区都被慕名而来的食客围得水泄不通。相邻摊位的老板喜笑颜开,一位香肠摊主就乐得合不拢嘴:“今天我们挨着丰县文旅摊位,赚大啦!”
更为有趣的是,美食的界限也被热爱探索的食客们打破。在常州,人们创意性地将烧饼与本地特色结合,衍生出“烧饼配豆腐汤”“烧饼卷糖醋排骨”甚至“烧饼夹常州萝卜干”的新奇吃法。一位常州本地美食博主在直播中调侃道:“我们萝卜干炒饭居然被抢了风头!”
“反手烧饼的走红,从根本上说,是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重估,以及对文化根脉的主动追寻与情感共鸣。”张春光介绍,今年4月以来,丰县文旅部门以反手烧饼为突破口,系统策划实施了七城联动推广活动,并举办端午非遗系列活动暨丰县反手烧饼大赛,设置最具创意奖、最佳风味奖、最佳人气奖等多种奖项,既是对匠人坚守的肯定,也鼓励其在传承中创新。
丰县烧饼的走红,同时是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在丰县文体旅局旅游推广负责人倪永学看来,反手烧饼的出圈,关键在于“传统匠心+现代传播”:深耕汉风文化、原产地符号,同时创新传播方式,构建“官方引导+社会共创”,使小吃成为凝聚文化与乡土认同的媒介。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取得了多方面成效——反手烧饼跃升为现象级地域美食IP,在多地出现排队热潮,“以饼带城”的文旅新模式逐渐成形;在各地的展销激发了丰县人的家乡自豪感,多地商会、在外人士积极支持,成为联结乡情、彰显文化自信的载体。正是如此,烧饼销量成倍增长,店铺数量稳步增加,跨区域订单持续涌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热潮,有效推动地方餐饮业态升级。
记者了解到,丰县文旅部门围绕反手烧饼,有着长期规划。张春光透露,将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激活一城文化”的目标,持续推动反手烧饼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和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拓展跨区域合作与文化输出,让传统美食成为丰县走向全国的亮丽名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涛 张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