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天,不光树上挂着果子,地里的新鲜蔬菜也冒着头呢!尤其南方那些水多的地方,藏着 8 种长在水里的菜,老辈人都叫它们 “水八仙”,那可是江南秋天的时鲜宝贝,每一口都是地道的地方味儿。你别瞅它们长在水里不起眼,论鲜嫩、论风味,在当地蔬菜里都排得上号。不知道大伙儿平时买菜的时候,有没有遇见过这些 “水里的鲜货”?算下来自己吃过几种呀?
第一种:茭白 —— 老江南叫 “菰”,炒肉鲜到舔盘
茭白在唐代前可不是蔬菜,而是当粮食种的!老辈人管它叫 “菰”,后来才发现,它长老后膨大的茎秆更适合做菜。买茭白要选外壳紧实、捏着硬挺的,剥掉外层带绒毛的硬壳,里面的茭白笋嫩得能掐出水,截面雪白,没有黑点才新鲜。
江南人最爱的做法是茭白炒肉丝:茭白切薄片,肉丝用生抽腌一会儿,热油下锅炒到肉丝变色,再倒茭白翻炒,加一勺料酒提鲜,出锅前撒点盐,茭白吸满肉香,嚼着带股清甜,一点不塞牙。秋天吃茭白最舒服,既能生津止渴,又能祛掉秋燥带来的火气,比吃凉拌菜还解腻。
第二种:莲藕 —— 分 “七孔九孔”,凉拌煲汤各有讲究
秋天的莲藕刚从荷塘里挖出来,带着泥香,江南人吃藕特别讲究 “孔数”:九孔藕表皮偏白,咬着脆生生的,切薄片拌上醋、香油和蒜末,就是道清爽的凉拌藕片,嚼着咯吱响,配粥配饭都合适;七孔藕表皮偏黄,肉质更粉,最适合炖排骨汤 —— 藕块炖到用筷子一戳就烂,入口即化,汤里满是藕的清香,喝一碗能缓解秋燥带来的烦热,浑身都舒服。
第三种:莼菜 —— 滑溜溜的 “水葵”,煮粥烧鱼都鲜
莼菜还有个诗意的名字叫 “水葵”,吃的是没露出水面的卷叶和嫩梢,摸起来滑溜溜的,表面裹着一层透明胶质,像裹了层薄纱。新鲜的莼菜装在水里,看着绿油油的,一点都不蔫,要是买真空包装的,泡发后也要多洗几遍,去掉杂质。
江南人最会吃莼菜:用它煮莼菜粥,大米熬得稠稠的,最后撒一把莼菜,不用多煮,煮 1 分钟就行,入口又滑又鲜,像喝了碗 “水做的羹”;也会跟鲜鱼一起烧,比如莼菜鲈鱼羹,鱼肉拆成丝,跟莼菜一起煮,胶质裹着鱼肉的嫩,一口就尝出水乡的清鲜,秋天吃着不油腻,还能帮着开胃口。
第四种:鸡头米 ——“水下人参”,费工又金贵
鸡头米就是芡实,江南人都叫它 “水下人参”,可见营养多实在!它的果子长在水里,外壳像个小刺猬,顶着像鸡头似的凸起,里面藏着饱满的籽,这才得名 “鸡头米”。不过这东西特别费功夫,从荷塘里摘回来,要先剥掉硬壳,再去掉里面的薄膜,最后才能得到亮晶晶的鸡头米,一颗一颗剥,半天也剥不了多少,所以价格比普通蔬菜贵不少。
新鲜的鸡头米最好吃的做法是清炒:锅里放少许油,直接倒鸡头米翻炒,加一勺白糖,炒到鸡头米变透明就行,入口 QQ 的,带着清甜,秋天能吃上一碗,算得上年节般的待遇;也能煮在甜汤里,跟莲子、百合一起煮,甜糯又养人,老人孩子都爱吃。
第五种:荸荠 ——“地下雪梨”,生吃熟吃两鲜甜
荸荠在南方常被叫做马蹄,有 “地下雪梨” 的美称 —— 洗干净的荸荠是黑褐色的,像个小陀螺,用刀削掉皮,里面的果肉雪白,生吃清甜多汁,脆得像梨,咬一口能流汁。要是怕生吃凉,就把荸荠蒸熟了吃:蒸 20 分钟,剥掉皮,果肉变甜糯,像吃小土豆,还能煮在糖水裡,加几颗红枣,煮出来的马蹄糖水甜而不腻,秋天喝一碗,暖乎乎的,还能帮着润喉咙。买荸荠时别挑软的,捏着硬挺、表皮光滑的才新鲜,有黑斑的可能坏了,别买。
第六种:菱角 ——“水中落花生”,粉面面像板栗
菱角也叫水栗,江南人管它叫 “水中落花生”,外形特别有意思,俩弯弯的尖儿像小犄角,拿在手里能玩半天,有青的有红的,红菱角更甜,青菱角偏脆。剥菱角要小心,别被尖儿扎到手,最好用刀从中间切开,再把壳掰开,里面的果肉是奶白色的,生吃带点清甜,像吃脆苹果;煮熟了吃最香,煮 15 分钟,剥壳后入口粉粉面面的,跟板栗味儿有点像,既能当零食,饿了的时候吃几颗还能顶饿,营养也不比花生差。
第七种:茨菇 ——“小逗号” 有好寓意,炖鸡鲜掉眉
茨菇还有个古名儿叫 “慈菰”,长得像个迷你小逗号,外皮是浅褐色的,跟黑皮的马蹄不一样,底部有一圈小须根,看着特别可爱。它里面淀粉多,所以煮熟了特别粉糯,买茨菇要选个头均匀、没有斑点的,切开后截面雪白,没有黑心才好。
江南人做茨菇最爱炖鸡汤:茨菇切滚刀块,跟鸡块一起炖,炖到茨菇吸满鸡汤的鲜,咬一口粉糯多汁,比土豆还香;也会炒肉片,茨菇吸油,跟五花肉一起炒,肉香裹着茨菇的鲜,一点不腻。而且茨菇还有 “发财添丁” 的好寓意,江南人过年爱买,秋天吃还能帮着止咳润肺,清掉身体里的燥热。
第八种:水芹菜 —— 细巧的 “河鲜菜”,拌炒都脆爽
长在河边的水芹菜,闻着跟普通芹菜一个味儿,就是茎秆比香芹细不少,看着更秀气,叶子翠绿,茎秆是淡绿色的,没有普通芹菜那么粗硬。以前都是野生的,长在河边的浅水里,纯天然没污染,后来慢慢有人工种的了,超市里也能买到,价格比普通芹菜贵一点,但味道更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