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一阵风,让会稽山短暂站上了黄酒行业的市值之巅。私募大佬葛卫东的入场,短视频平台的频繁曝光,跨界联名、“一日一熏”气泡黄酒的爆火,似乎一度为黄酒行业注入了“复兴”的希望。
然而,二季度仅13.4万元的净利润,如同一盆冷水,揭示了热闹背后的真实困境:高额营销费用未能换来可持续的利润,所谓的“年轻化”并未真正改变消费习惯。
这不仅是会稽山的问题,更是整个黄酒行业的集体尴尬。
在追求增量的过程中,黄酒企业纷纷拥抱“国潮”,试图通过包装创新、口味改良和社交媒体营销吸引年轻人。
然而,这种策略始终面临一个根本性矛盾:黄酒到底应该坚持传统养生酒的定位,还是彻底转向时尚化、低度化的新品类?
当前的黄酒行业正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传统黄酒依赖“养生”“节令”的认知,主要消费群体仍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和区域市场(如浙江、上海);另一方面,年轻化产品如气泡黄酒、联名款,虽然凭借新鲜感实现了短期销量爆发,却难以形成复购。
年轻人尝试这些产品,多是出于好奇而非认同,它们并未真正融入日常社交场景,更像是一阵风式的“网红消费”。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黄酒在消费者心智中缺乏清晰定位。
白酒通过宴请、商务和礼赠场景构建了强大的品牌壁垒,啤酒则凭借轻松社交属性成为日常选择。
而黄酒,既未能像白酒那样建立起高端化、仪式感的认知,也无法像啤酒或新式低度酒那样成为年轻人放松、休闲的标配。
如果黄酒企业真的决心走向年轻市场,或许需要的不是改良,而是彻底重构。 这意味着跳出“黄酒”这一传统品类框架,重新定义产品。
例如,完全剥离“黄酒”标签,推出全新系列的低度酿造酒,主打“轻酒精”“微醺”概念,在包装、口感和传播上彻底向年轻群体靠拢。
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可能失去传统消费者的信任,但却可能真正打开增量市场。
事实上,市场上已经出现类似探索。例如部分品牌推出的“米酿起泡酒”“茶酒融合饮品”等,本质上已不再是传统黄酒,而是介于酒类与饮料之间的新品类。
它们避开了与传统黄酒的价值冲突,也规避了“黄酒=父辈饮品”的刻板印象。
但这条路同样充满挑战。新品类需要重新教育市场,建立新的消费场景,投入成本极高,且需面对来自啤酒、预调酒、无酒精饮料等多方竞争。
会稽山半年报中销售费用的激增正说明,流量可以买来热度,却买不来品牌忠诚度。
黄酒行业的真正出路,或许不在于纠结“传统”还是“年轻”,而在于做出明确的选择:要么坚守传统,深耕高端养生场景,通过文化价值和品质升级实现溢价;要么彻底拥抱创新,开辟全新品类,与“黄酒”进行品牌切割,真正面向年轻人构建产品逻辑。
如果继续摇摆不定,黄酒行业可能只会继续依赖阶段性的话题炒作,陷入“复兴-证伪-再复兴-再证伪”的循环。而资本市场的耐心,终有耗尽之时。
真正的复兴,从来不是营销数字的一时狂欢,而是消费习惯的重塑和品牌价值的沉淀。对于黄酒来说,或许只有勇敢打破“黄酒”这个名字所承载的历史负重,才能真正轻装上阵,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对于黄酒企业落地实践说得更直白的建议是:
老品牌坚持黄酒的传统定位,老品牌代表老品类,这一点消费者的认知早已形成,要做的工作就是唤醒消费者的认知。这需要所有黄酒企业共同努力,首要传播的不是自己的品牌,而是黄酒这个品类,只有这个品类消费者喜欢,这个品类充满活力,寄生于这个品类的上品牌才会有价值,才会增长。
黄酒企业的创新无可厚非,市场是在渐变的,消费者也在渐变,居安思危不断研发产品并不断试错,通过市场测试进行纠偏是培育未来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创新产品则必须重新命名品类,它是一种不同于黄酒的品类,任何时候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都不要出现黄酒的字样,新品类要和黄酒这个老品类进行彻底的切割。不要骑墙,不要兼顾,不要既要又要还要,不想丢掉传统养生又想赢得年轻人时尚生活需要,最终的结果是品类价值越来越模糊,寄生于价值模糊的品类之上的品牌价值也就必然模糊,品牌力也必然虚弱。
品类的土壤变得贫瘠,一定长不出像样的品牌。
赵崇甫/品牌战略专家,以战略定位为核心,提供企业战略、品类战略、品牌战略,视觉锤(超级符号)设计、广告创意、产品开发、包装设计、公关策略等系统化服务。
曾任知名上市公司高管,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品牌顾问,正式出版《品牌营销非常道》《微论品牌》《品牌的战争》《身边风景》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