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视频:
镜头里面的人手拿着麦克风,表情凝重,痛心疾首地说着一些话:
孩子玩的不是手机,而是孩子的未来。
孩子沉迷手机,就是在自断前程。
游戏会毁掉你的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刷到上述的视频,看到那些人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再想到自家的孩子天天手机不离手,是不是觉得必须马上做点什么?
但如果这样,你就中了他们的圈套!
一、骂游戏卖课,他们得心应手
根据钱江晚报转工人日报报道,现在的网络上,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骂游戏戒网瘾的相关视频。
这些视频他们有固定的操作模式,那就是刻意放大游戏的负面影响,制造家长群体的焦虑情绪。
在制造了情绪之后,转身开始卖课,推广一些声称能戒除游戏、提高成绩的课程,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
那些骂游戏卖课、以骂游戏为职业的博主,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
为什么他们能得手?
因为他们很好的利用了家长们的焦虑,家长们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恐惧,把孩子玩游戏与前途尽毁直接画上等号,让你心甘情愿落入了他们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因为这对比那些直接宣传如何戒网瘾的内容,这直接靠骂游戏卖课的内容,显然水平更高,也更容易打动家长。
尤其是在寒暑假、双休日期间,孩子放假,但家长一般都需要有工作,所以孩子使用手机玩游戏的时间也比较长。很多博主都是打着这样的旗号,让你跳进去。
二、对于这类事情,我们应该形成几个共识
第一,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
孩子本性是贪玩,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能够得到放松。
也就是说,玩游戏并不等于直接毁了孩子的未来。甚至有些游戏对于孩子模拟自身角色成长,提高能力水平,包括社会交际,还有着积极的正向的作用。
第二,沉迷游戏都有应对措施
游戏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有问题的是过度沉迷。
对于游戏国家也有明确的规定,超过必要的时间,都会有防沉迷系统来提醒。
国家的防沉迷系统是道防火墙,但家的教育和陪伴才是真正的防洪堤。
网瘾,这是一个谈了几十年的话题,现在的手机上瘾更是如此。根据相关的脑科学研究来看,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确实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脑力发育,导致自控力下降,情绪失控,甚至出现类似成瘾的症状。
但这种症状的出现,游戏有责任,但也有家长监管问题,学生自律问题等等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
全赖在游戏身上,不合适,也并不科学。
第三,骂游戏卖课的博主是罪魁祸首
这些骂游戏的博主,跟投诉鲁迅的孙女士其实是一样的,名义上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为自身的利益。
我们都知道游戏可以让人放松,但如果沉浸其中,可能会带来比较糟糕的后果。但是这并不等同于玩游戏就会带来恶劣后果,让人闻之色变。
但是这些博主却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让人闻之色变,产生恐惧心理,产生焦虑心理,然后再售卖自己的课程。
所以这更像是一个圈套,更像是有心人在专门作局。
但是有不少家长就真的被这种局打动了,心甘情愿的掏出真金白银去给孩子报班,戒除网瘾。但从目前媒体反馈的效果来看,效果非常一般。
据约钱江晚报报道,自2025年1月至8月8日,全国范围内,涉及以骂游戏之名售卖课程的信息,总量已经达到44,668条。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也是一块庞大的市场。那些靠骂游戏售卖课程,他们确实抓住了很多人的焦虑心理,赚了个盆满钵满。
但是更重要的,我们对于游戏还应该客观的去看待,对于网络上虚张声势的夸大宣传,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