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江西上饶灵山景区一条总投资1.27亿元、号称“亚洲最长”的登山扶梯,因“该不该建”的问题引发网络热议。
这条全长753.2米、相当于88层楼高的扶梯,能让游客在短时间内直达山顶。本该是一项便民的设施,却因资金投入巨大、资金来源和生态风险等问题,引发关注。
在引发热议后,灵山超长扶梯仅实测一周,便于8月13日宣布暂停。景区工作人员表示,具体开放时间以官方公布为准。
这不是第一次景区因建“登山电梯”而引发争议。去年,浙江多个山岳景区安装了上下山的“天梯”,“浙江多个景区实现无痛爬山”等相关话题引起广泛关注,曾引发生态保护与便利游览的讨论。当时有网友调侃,下一步应为珠穆拉玛峰建造电梯。
不可否认,传统的“登山3小时、观景5分钟”模式已经不适用于部分游客的需求,合适的登山电梯不仅便捷舒适,而且能够满足当代游客的娱乐需求。
湖南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的百龙天梯,可以在几分钟内将游客从山脚送到山顶;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的“小蛮腰”型观光电梯,单程运行时间为50秒。这些无障碍化的设计,在适老化旅游的语境下,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它把“看见风景的权利”从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拓展到更多普通游客。
但并非所有的景区都适合建登山电梯。灵山景区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景区游客快速输送系统(包含自动扶梯)建设项目的资金,实际全部来自政府专项债,并非是招标公告及合同中的“自筹资金以及专项债券资金”。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截至2023年底,该项目实际到位的自筹资金为0,这也意味着风险将由公共财政承担。建设成本过高,运营成本也不低,未来扶梯能够带来的经济回报并不乐观,一旦运营亏损,谁来“买单”是个问题。
未来景区如果依赖二次收费来回收成本,门票之外再收“扶梯票”的运营方式,不仅会加重游客负担,还可能引发游客反感。毕竟,此前已有景区因电梯收费、步道“故意维修”关停而被游客抵制,这些前车之鉴不应被忽视。
此外,与其他山岳景区不同的是,灵山作为存在亿万年的自然风光,有其独特性。其独特魅力在于山体陡峭、奇石嶙峋。修建超长扶梯,削坡打桩,架设钢筋混凝土,施工破坏和长期运维也难免会改变山体原貌。景区如果一味以“设施升级”包装开发,结果可能损害了其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所谓游客“无痛爬山”,看似便利,却也可能失去登山的意义。
说到底,这场争议的关键在于景区运营的逻辑,也即是钱从哪来、账怎么算、是否能够保留原生态自然景观。如果建设扶梯的初衷是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同时保证生态底线,且明确责任,不将亏损的风险全部转嫁给公共财政,那么扶梯便是便利。但如果只是借“无障碍”之名行“增收”之实,那么将面临透支自然资源和公共财政的风险。
但是追根究底,这个思路仍未摆脱传统旅游业依赖门票和设施收费的思路。而一个景区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应当是通过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游客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来促进多元化消费,而不应只寄希望于“门票经济”创造营收奇迹。
文丨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