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清晨的阳光刚爬过窗台,外婆家的厨房就飘出粽叶的清香了。大木盆里泡了整晚的粽叶舒展开来,边缘还带着点昨晚煮过的褶皱,外婆总说这叶子得泡够八个钟头,不然包的时候准裂口子。我蹲在小板凳上帮着洗粽叶,冰凉的水浸得手腕发麻,洗到第三张就直嚷嚷腰酸,外婆在灶台边笑:"你个小孩哪来的腰?" 现在想想,那时候满手的草木清香,倒比任何护手霜都管用。
包粽子时总少不了邻居王师母,她捏粽叶的手法像变戏法,三折两绕就成了漏斗形。外婆准备的馅料堆了半桌,豆沙是前晚刚熬的,赤豆煮得沙沙的,混着绵白糖甜气直钻鼻子;鲜肉馅剁得砰砰响,酱油腌得油光发亮。我总学不会捏紧糯米,包出来的粽子松垮垮的,煮的时候米漏得锅底都是。但就是这样的粽子,剥开粽叶时蒸汽裹着米香扑脸,比现在超市卖的真空包装粽子多了股烟火气。
说起来古人吃粽子可比咱们讲究多了。上次翻书看到说,唐朝长安流行蜂蜜凉粽,浇上蜜水甜滋滋的,跟现在西安的吃法差不多;宋朝更厉害,居然有冰镇粽子,苏东坡还写过 "时于粽里得杨梅",想想杨梅混在糯米里的酸劲,倒比现在的水果粽早了千年。不过最有意思的是清代秀才赶考要吃 "笔粽",细长形状像毛笔,取 "必中" 的彩头,这心思可比咱们现在考前转发锦鲤实在多了。
转到中秋,月饼的铁盒子总带着股金属凉意,跟粽子的草木清香完全不同。奶奶的银镯子蹭过月饼表面时,会把印着嫦娥奔月的花纹擦亮一点。小时候总纳闷,好好的饼干嘛非要做得圆滚滚的?后来才知道,明代起月饼就固定成圆形了,取团圆的意思。那时候的饼师还会在上面刻神话故事,比现在印着企业 LOGO 的月饼盒有味道多了。
奶奶保存月饼的方法特别古板,非要把吃不完的月饼收在陶罐里,说要留到除夕当 "团圆饼"。我偷偷尝过放过俩月的五仁月饼,硬得能硌掉牙,难怪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吃。不过去年吃到茶心月饼倒挺惊喜,龙井茶香混着豆沙甜,比传统重油月饼清爽,就是价格能买一麻袋外婆包的粽子了。
其实不管怎么变,这些吃食里藏着的心思没变。外婆煮粽子时总在锅里扔几颗红枣,说 "红火一年";妈妈摆月饼时会把最大的那个对着月亮,嘴里念念有词。去年教小侄女包粽子,她把粽叶折成了纸飞机的形状,笑得直不起腰;可中秋那天,她却认认真真画了张月饼贴在窗户上,说要请月亮尝尝。
你家包粽子是爱放蜜枣还是咸肉?月饼切开时是先咬 crust 还是先挖馅?评论区聊聊,让我看看有没有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