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文明的照妖镜
阳朔西街的石板路上,
一串香蕉皮正以抛物线轨迹坠落。
扔垃圾的印度游客笑着转身,
身后是 "请勿乱扔杂物" 的中英双语警示牌,
牌面被晨露打湿,像面模糊的镜子 ——
照出他凉鞋上沾着的恒河沙,
也照出我们景区保洁员弯腰捡拾的背影。
这不是孤例。
在丽江古城的溪流边,
曾有人拍下印度旅行团集体丢弃的塑料瓶在水中打转;
在西安兵马俑的参观道上,
嚼过的槟榔渣从纱丽裙摆下滚出,
落在两千年前的夯土上。
这些画面像根刺,
扎在 "欢迎世界" 的横幅上。
但我们该愤怒吗?
当德里街头的垃圾山成为地理标志,
当孟买海滩的塑料污染登上国际新闻,
或许更该思考:
文明的刻度从不是地域歧视的标尺。
中国游客也曾在卢浮宫水池泡脚,
在泰国寺庙穿短裤被驱离 ——
真正的旅行礼仪,从来是双向奔赴的修行。
此刻的黄山云雾里,
保洁员正系着安全绳悬在悬崖上,
捡拾游客随手丢下的矿泉水瓶。
他们脚下,
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 "人类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的瑰宝,
不分肤色国籍,都该懂得:
你随手丢弃的不是垃圾,是一个国家的体面。
别让恒河的虔诚被陋习玷污,
别让长江的清澈因偏见蒙尘。
下次遇见乱扔垃圾的行为,
递上垃圾袋的瞬间,
或许比举起手机拍照更有意义 ——
因为文明的考场里,
我们都是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