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执行身高标准没什么问题,但所依据的标准要能说服公众。
▲家长带娃游玩,因穿鞋后身高高出1厘米,被要求买全价票。图/北京时间客户端截图
文| 苏士仪
据北京时间报道,近日,上海陈女士暑期带10岁女儿以及女儿国外同学一家,游玩上海普陀区环球港主题乐园时,因女儿同学身高测量方式引发补票纠纷。
据了解,陈女士依据乐园“1.1米—1.4米儿童票”规定购买两张票(98元/张)。检票时,同学穿洞洞鞋测量身高为141厘米(超限1厘米),被要求补差价。同学母亲要求光脚测量,结果为138厘米(达标),但乐园主管坚持“必须穿鞋测”规定,反问“难道要脱鞋玩”。为避免耽误行程,陈女士补买158元学生票。
虽然后经商场协调,涉事乐园退还学生票费用,但此事还是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在一些人看来,此事中的乐园主管似乎有点过于较真,而这样基于不同标准的斤斤计较,于企业的公众形象难言正面。
按照常理而言,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还是严肃的信息登记等场合下,人们所谈及的身高概念,多数时候都是默认指向净身高。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没听说过户口簿上以穿鞋身高为准的”。
因此,乐园主管强调穿鞋超高,似乎是违背人们的生活常识的。何况,在很多人看来,提供商业服务是乐园的底层逻辑,如果仅因为孩子穿上洞洞鞋高出的1厘米,在优惠政策上锱铢必较,无疑与其服务性质有点脱节。
事实上,在这类事情中,允许“合理误差”的存在,对孩子脚上的“厚鞋底”不必过度较真,有一定的“宽松度”,才符合常识常理常情。“穿鞋高出1厘米”,其实可视作“合理误差”范围之内。而于企业本身而言,适当的灵活与宽松,也能减少更多潜在用户的抵触情绪,而不是非要纠结于这“1厘米”。
而且,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将年龄而非身高作为优惠标准的当下,再纠结这“1厘米”,似乎也有点不合时宜了。
当然,要强调的是,从目前的消息看,这似乎更多是当事主管的做法,不代表这就是乐园的普遍标准。不过,即便如此,这样的小纠纷,依旧给相关服务性质的企业在日常服务细节层面提了个醒。
身为服务提供者,严格执行入园标准没什么问题,但这个过程中要有说服公众的依据,不能用“违背常识的标准”去打量消费者。而在“穿鞋后高出1厘米”这样的细节上锱铢必较,不是合适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