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气候适应性健康”列为全球公共卫生重点议题时,中国年轻人正在用保温杯里泡枸杞、三伏天晒背、立秋贴秋膘等方式,掀起一股和“中医养生热”,重新拥抱中医药的传统养生文化……这些现象背后,是人们对自然节律的重新关注。
作为北京小汤山医院的中药师,在日常工作里,常常会有人向我抛出这样的疑问:“节气养生真的科学吗?老祖宗传下来的古方还适用于现代人吗”。在大家的认知里,二十四节气似乎只是指导农事的一种时间体系,今天,就让我们从科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使用的妙招,一起拆解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药智慧,让传统养生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机,真正融入您的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养生符合中医的“生物钟”科学,现代医学已证明,人体存在昼夜节律(生物钟),而中医的“四时养生”理论认为人体气血、脏腑的运行会随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而调整。《黄帝内经》里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
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季节的交替和阴阳的相互转化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所以那些明智、懂得自然规律的圣人,根据季节变化来调养身体,春夏之季养护身体的阳气,秋冬之季滋养和保养阴气,来顺应四时阴阳。这一理论在现代科学中得到了印证:冬至前后,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加,免疫力易波动,恰与“冬至一阳生,需养肾阳”的中医理念契合;夏至后,人体血清皮质醇水平缓慢下降,与“夏养心”的传统主张不谋而合。
从本质上看,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耕时代的 “天气预报”,更是人体健康的 “生物钟”。它提醒我们:在春分肝气升发时疏肝解郁,在秋分燥气盛行时润燥养肺,在小寒阴寒极盛时,温补肾阳……这种与自然同步的智慧,正是应对现代健康焦虑的“东方方案”。
作者简介
药剂科
初级中药师
翟艳鑫
北京小汤山医院初级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参与多项市局级课题研究、专利及论文发表,发表核心论文一篇,核心科普一篇。
作者简介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陈尚岳
北京小汤山医院副主任药师、临床中药师(通科方向)、执业中药师。就读于沈阳药科大学,获硕士学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药骨干人才优秀学员”,2022年首都卫生健康“未来之星”培育计划“科普达人”。兼任多项社会职务,擅长中药炮制、鉴别、临床指导及科普宣教。
温馨提示
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医保A类定点医院,无需选择定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