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人心却常常孤单。可一份来自远方的善意,往往能温暖一座城市。”
露丝第一次见到上海的夜晚,是在八月末的机场。
她裹着蓝色的丝巾,下飞机时眼里亮晶晶的,好像还带着点热带雨林里的雨水。
李阳站在人群之后,穿着普通的衬衣,看了女孩子一眼,突然生出赎回一段青春的感觉。
“你就是露丝?”
“是,李叔叔——哦,不,干爹!”
李阳愣了一下,笑得爽朗,“干爹听起来太郑重,你叫我李叔叔也行。”
后来的路上,两人没怎么说话。车窗外高架桥的灯带像长长的河流,露丝脸上的肤色一点一点和城市的夜混在一起。李阳想起自己的女儿,今年刚好大她三岁。多像啊,只是,这孩子比她女儿还要勇敢几分。
“干爹,中国这么大,我会不会迷路啊?”
“不会,有问题给我打电话。”
“如果手机没电了呢?”
“那你找警察,他们都会帮你。”
露丝的中国之旅正式开始了。
复旦大学清晨的树影,校园里淡淡的饭菜香,让她无比安心。自习室里,她端坐在一群外国学生之中,却偏偏觉得自己是真的想留下来。“每天都要比昨天更像中国人一点。”她把这句话写进日记本,每天翻一页。
露丝喜欢上海,是因为这里灯亮着的路口太多。可是喜欢归喜欢,夜深时难免有漂泊之感。她走在江边,掏出手机发微信。“干爹,你忙吗?”
“你怎么还没睡?又想家了?”
“没有,就是觉得世界很大嘛。我一个人就像小蚂蚁。”
“有人关心的小蚂蚁,不怕迷路。”李阳一字一句敲下来,语气认真。
露丝的生活里,总是有人把她当成异乡人。街头,有小孩悄悄指着她笑,有中年妇女拉着包快步绕开。偶尔有男同学试着跟她说话,也只是惊讶地夸一句:“你皮肤好黑啊!”
她其实介意,可嘴角却忍不住上扬,“因为非洲太阳最热情,我们都晒得更深一点。”
有一次,食堂窗口阿姨多给了她一只鸡腿,压低嗓音,“你也要吃得壮壮的。”露丝笑,心里却泛起酸意。人心难测,善意总是宝贵得让人想流泪。
渐渐地,露丝学会了用手机拍短视频。她站在明晃晃的上海马路上,化着妆,笑得灿烂,把视频发到抖音上换来无数粉丝和点赞。
“你真漂亮!”
“娶你回家吧!”
“我家就差一个会说中文的黑人媳妇了!”
弹幕滚动的时候,露丝也有过幻想。她以为缘分就在屏幕另一边。
实际上,大多数留言不过是片刻的热闹。她试着和对方聊几句,那些男人答非所问,有人的头像还是老婆孩子,甚至有年轻大学生试探着说:“其实我只是想了解下文化差异……”
她收起手机,坐在台灯下,内心忽然空落落的。“中国男人真的会娶我吗?”
她反反复复问自己,答案随着微信铃声滋长又消散。
冬天快到的时候,露丝跟李阳说:“我想到湖南看看。”
李阳愣住了,善意地提醒,“你一个女孩,要注意安全。不过,到我们家,干妈会照顾你。”
火车驶进湖南,小城雾蒙蒙的。李阳的妻子早在门口等候,看见露丝,嘴角微微挂着笑。
“干妈……”
“快进来,喝汤。”女人手脚麻利,厨房里传来热气腾腾的味道。
其实这家里,只有短暂的陌生和拘谨。晚饭后,女人摸着露丝的卷发:“我小时候,羡慕你们的发型,可惜现在老了,留不起来。”
露丝也是柔软的,她懂得感激和分享,把从喀麦隆带来的巧克力递过去:“谢谢你,像妈妈一样。”
临别前,干妈叮嘱:“以后遇到委屈,就来家里住。”
“好的,我记住了。”
这些细水长流的善意,让露丝体会到家的模样。可惜,属于她的爱情,在哪座城市,都还没有影子。
她在中国每一天,都试图更靠近中国人的生活。她爱钻研川菜,去成都吃麻辣火锅撑得肚皮鼓鼓,跑到北京登长城被风吹乱了头发。她和朋友说:“中国太大,一年根本看不完。”
终于一年结束,签证到期,她收拾行礼,抱了抱李阳,“干爹,我不想离开。”
“再回来就行。你记得,家也在这。”李阳安慰着女儿一样的女孩,鼻腔微微发涩。
可回到非洲,生活如放映机一样倒带。铁皮屋顶、红土街道、母亲工作的身影。白天,她在中国公司做翻译,奔波在陌生国家,晚上刷着抖音,仿佛还能碰到那些曾经点过自己视频赞的中国网友。
越来越多中国人关注她,粉丝涨到了10万。可是她对着镜头笑,心底还是发酸——“网络上那么多人愿意娶我,现实里却没人拉我的手。”
时间渐行渐远,世俗观念如厚墙横在面前。在中国时,有人说她“皮肤太黑”“不适合结婚”,而在非洲,29岁的年龄已是不结婚的大龄青年。
“你为什么不考虑我们自己的人?”
“因为我爱中国。那里让我感觉世界开阔,也让我知道错过了什么。”
露丝掀开日记本,在扉页写下:
“人要有梦想,但不能寄托全部希望于别人。有时候,一个人的路更辽阔。可我还是愿意相信,总有一天,世界的善意,会落在我的心里。”
窗外的马里依旧黄沙漫天,她眼里却还有霓虹。
“干爹,等我哪天嫁人了,请你务必来参加我的婚礼。”
李阳回复很快:“一定,但你要开心。”
她想象着未来的春天,远处或许会有一束中国灯光等她回家。
“人生苦短,有深爱,有希冀,才算活得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