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撒玛坝万亩梯田渐染金黄,稻田迎来丰收季。
“卡农帕”节哈尼长街宴。赵龙云摄
“阿妹不用客气,尝尝这道‘梯田鱼煮苤菜’,是我们哈尼族的特色菜!”就在前几天举办的红河县龙玛村的“卡农帕”梯田长街宴上,哈尼族村民李智聪给身旁的汉族姑娘玉应罕递过了一碗热汤。当天,哈尼族、彝族、傣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150余名村民围坐在一起,共庆“卡农帕”节。
田埂上的哈尼长街宴。赵龙云摄
“卡农帕”节原本是哈尼族的传统习俗,近年来,村里主动邀请周边村寨的各族村民参与,节日的内涵不断丰富,如今已成为当地彰显民族团结的品牌活动。汉族师傅教哈尼族村民在线上卖红米、组织研学活动,大家在长街宴上讨论各自的发展经验,交流经营心得。长街宴上,美食飘香,欢声笑语,彼此间交流的不仅是家常,更是共同把日子过好的美好愿景。
哈尼族群众在梯田收稻谷。赵龙云摄
秋收时节,在撒玛坝万亩梯田红米种植区,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已成为常态。陈大叔的儿子在外务工,村民普建国连续三年带着家人来帮忙收割水稻;插秧、秋收时,各民族群众自发组成“互助队”,哈尼族传授“看水”技巧,傣族带来小型收割机……
在一片刚收割完的稻田里,哈尼族老人陈么妹耐心地教彝族少年阿杰捆稻束,傣族村民王建军调试打谷机,哈尼族村民帮忙清理碎稻秆,少数民族语言与方言交织,笑声回荡在田埂间。“以前觉得各民族习俗不一样,打交道少,现在一起在田里干活,才发现大家都一样,都想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陈么妹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地各族群众携手共进的心声。马背上已经驮好的稻谷,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民族团结的硕果。
研学的孩子在田间作画。赵龙云摄
在撒玛坝梯田的田埂上,一支由20余名各族学生组成的“梯田守护者”绘画团格外引人注目。哈尼少年李正光手持调色盘,与彝族女孩普美依热烈讨论着水稻的色彩;汉族学生李雨桐则将哈尼族“木刻分水”技艺细心勾勒在画纸上。“写生时遇到的哈尼族老人说,梯田是‘各民族共同守护的饭碗’。”老人的话让李雨桐特意在画中加入了几个不同民族服饰的人,“代表大家一起守护这片田”。
绘画团的指导老师王悦介绍,此次活动选取撒玛坝梯田作为写生地,意义非凡。各族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触摸到了梯田背后多元文化的脉搏。彝族孩子将“打谷号子”编成配文的连环画,哈尼族孩子教大家唱梯田古歌,创作过程成为了一场生动的文化交流盛宴。通过画笔,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在少年们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秋天里的万亩撒玛坝。赵龙云摄
从长街盛宴到少年的画作,从田间互助到共商发展,红河哈尼梯田用最朴素的方式彰显着民族团结的真谛。它是宴席上其乐融融的景象,是画纸上交融的色彩,是弯腰收割时并肩的身影,更是红河县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守护文化根脉、共赴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这份藏在稻浪里的民族团结情谊,如梯田水脉般生生不息,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赵龙云)
来源:红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