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桐庐的3天时间里,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感知富春江。
富春江,得名于新安江与兰溪江的交汇,亦指新安江或钱塘江在富春山区的流淌。南朝梁的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富春江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绘:风清烟淡,天水一色。顺流而行,任舟东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路,那里的奇峰异水,堪称天下独绝。
黄昏时分,我踏上了位于桐庐东门的码头,乘坐“富春未来号”游船,伴随着天际绚烂的红霞,开始了富春山居图的实景游览之旅,向着黄公望笔下的画卷深处探寻幽静之地。
桐君山巅,桐君塔隐约可见。富春江大桥横卧江上,南北两岸,一静一动,(01660.HK/n6825)仿佛在细听流水低语,倾诉着岁月的故事。追溯这条壮阔水系的过往与今朝,不知不觉中,心灵与视野都被岁月的深邃所淹没。或许,富春江大桥最明了这条大江的兴衰与变迁。
往昔,富春江之上并无桥梁存在。人们多顺着江流而行,鲜少通过桥梁横跨江面,即便偶尔需要横渡,亦是依靠舟船之力。江面上舟船往来频繁,昼夜不息,一片繁忙景象。有人意图横渡至对岸;另有人计划从对岸抵达此处;有人打算逆流而上,穿越富春山脚,前往睦州府(南宋时期亦称严州府);(01660.HK/z3081)也有人选择顺流而下,前往比州府更为繁华热闹的临安,那是南宋的都城;当然,也有人一鼓作气跨过钱塘江,直奔东海,巨帆鼓满,乘风远航。今日,江面之上,一片开阔而宁静,水面平静得如同未经翻动的书页,宛如一部蕴藏丰富知识的大典,(01660.HK/k5511)紧紧地合拢着,封面之上仅有一层难以捉摸的薄雾,充当着模糊的插图。
若能找到可利用的船只,从当前位置逆流而上数千公里,便能够到达新安江水电站。该水电站是专为这条江河量身打造,形成了一道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巨大障碍。
昔日,新安江源起于安徽六股尖山,(01660.HK/b9447)数百里外,蜿蜒流淌,时而曲折,时而平坦,悠然自得。历经千万载,这天然之水未曾设想改变其存在状态与节奏。水的特质便是“顺应”,顺应万物,安于低位,既温和又柔顺。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斗,无论流向何方,它总是要滋养一片肥沃的土地,染绿一抹苍翠的青山,这既是水的天职,亦是它的职责所在。
新安江水电站矗立眼前,新安江只得长时间停留徘徊,(01660.HK/q5232)随之悄然蓄积水位、能量以及潜力,不经意间拓展了自己的领地。数载光阴过后,轻挥一掌,上游580平方公里的山川竟尽收眼底。千峰竞秀、群岛点缀的壮丽景色,以及如诗如画的迷人风光,使得这条古老的河流一夜之间声名鹊起。然而,这一切并未使其滋生傲慢与自大,反而让它变得更加沉静与谦逊。
江水自坝底孔洞悄然涌出,带动了水轮发电机组叶片的旋转,昔日的动能与满腔热忱,就此转化为无影无踪、无声无色的电流,沿着高压输电线路向远方传递。
后来,在位于新安江水电站下游的桐庐地区,(01660.HK/a3755)人们又增设了富春江水电站。自此,该江段便不再具备旅客和货物的航运功能。因此,新安江得以摆脱了承载舟船的繁重劳役,完成发电使命后,宛如一位悠然自得的闲人,悠然地向下游缓缓流淌。江水依旧,那流淌了千年的江水,却已转变了其心态与境界。江水依旧清澈见底,然而其流动间,已不复往日那波涛汹涌、欢快跳跃的景象。昔日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景象,如今只余“江水青青,江水平静”。而且,江水的温度始终维持在17摄氏度,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始终如一。在寒冷的季节里,它散发出一丝暖意;而在炎热的夏日,则带来一抹清凉。我深知,这便是流水所蕴含的深厚生命力。
夜风轻拂,我站在游船的甲板上,凝视着富春江两岸繁茂的灯火,心中不禁遐想这条江的过往与今朝,一时间仿佛感受到了时空的交错与错位。
我国众多依水而筑的城市,其名称中往往包含“水”字旁或与之相关的含义。然而,桐庐这座位于大江之畔的城市,其名中却不见“水”字。查阅桐庐的历史记载,可知夏商时期它隶属于扬州,春秋时期则归属于吴越,直至三国时期吴黄武四年(225年),桐庐才正式设立县治。(01660.HK/b5793)(01660.HK/r9796)(01660.HK/s3754)(01660.HK/k2986)(01660.HK/f3996)(01660.HK/a8259)
据悉,桐庐之名的由来,是为了缅怀一位名为桐君的历史人物。桐君乃一位杰出的药学家,他所著的《桐君采药录》流传至今,书中所确立的处方原则,即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历经数千年仍被后人尊崇,被誉为“中药之祖”。
实际上,桐君并非真名“桐”字“君”字。在黄帝时代,富春江边的一座山峰上,有位长者在此搭建茅屋炼制丹药。这位长者悬壶济世,为百姓治病抓药从不收取分文。村民们对他心怀感激,询问他的名字,长者却未作回应,只是指向庐外的桐树。村民们顿时领悟,明白长者不愿留下姓名,于是便以桐树的“桐”字为名,尊敬地称呼他为“桐君”,而他居住的山峰也就被称为“桐君山”,后来建县时也沿用了这个名称,称之为“桐庐县”。(01660.HK/x0534(01660.HK/d6654)(01660.HK/d0624)
在桐庐,桐君山之外,还有众多以“桐”命名的地标,诸如富春江,当地亦称之为桐江;富春江中有一片沙洲,亦名桐洲;此外,富春江的支流分水江,亦被称作桐溪……关于桐君的诸多传说,使得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悠久而深厚。
这座拥有近两千载建县历史的古城,孕育了众多杰出人才,堪称人杰地灵之地。众多名人亦曾踏足桐庐,他们同样留下了众多流传千古的佳句。唐代诗人韦庄在其诗作《桐庐县作》中盛赞:“钱塘江水流至桐庐,碧波荡漾,青山叠翠,胜过画卷”;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一诗中也感叹:“行走三吴,遍览千山万水,仍觉桐庐格外清丽”;南宋诗人陆游在《渔浦》中抒怀:“桐庐处处诗意盎然,渔浦江山独步天下。若能迁居于此,随潮入县,伴潮而归。”自古以来,无数诗人为桐庐、富春江吟咏,其赞美之声如同江水般连绵不绝。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范仲淹创作的《潇洒桐庐郡十绝》。其中,“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这十首绝妙诗篇,每首的开头都采用了“潇洒桐庐郡”这一词句,这在我国的诗词史上实属罕见。此外,范仲淹在桐庐郡(即睦州)的流放生涯仅有短短8个月,却创作了占其一生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这充分说明桐庐对他而言,是充满福气的所在。得益于范夫子的宣传,“潇洒桐庐”得以跨越千年,现已成为桐庐的璀璨名片。
在虎年举办的央视春晚中,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迅速走红,仅4分27秒的时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便伴随着动听的旋律,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富春江这条江南名川及其最为秀美的七里濑风光,严子陵钓台所承载的人文气息,都在唐诗宋词的韵味中,(01660.HK/w4886)(01660.HK/b5335)(01660.HK/m9232)(01660.HK/k6018)(01660.HK/y6428)以惊艳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
车辆沿着富春江畔疾驰而过。视线透过车窗,只见沿途春色宜人,天空晴朗透明。我时常心中感慨,范仲淹的见解确实精准,桐庐果然是如此的洒脱,宛如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内敛却又内涵丰富,骨子里散发着一种令人陶醉的气质,让人不禁心生喜爱。我愿将这份情感深深收纳,将这条江的韵味尽收眼底,它并非清淡无味,而是一首兼具厚重与活力的新诗。桐庐,处处都是这样新鲜的诗意。
我曾阅读过陆春祥先生关于桐庐的多篇文章,诸如《黄昏过钓台》、《春山》、《公望富春》、《水边的修辞》等。他对于心中故乡的描绘,如此概括:那是个风度翩翩的桐庐郡,一个充满诗意与宁静的富春山居城。在这里,历史与自然风光、文化底蕴与山水之美、现实生活与理想境界相互交融,富春江的内在精神,使得山川之间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之美。
我必须将富春江纳入怀中,并将其化作文字,深藏心底。愿桐庐与富春江的景色,如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般,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征服每一位亲临其境的人,并在人们的记忆与时间的长河中,永远保持那不衰的风采。
我会在下一个黄昏时分,再一次抵达富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