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伙儿注意没有,瑞幸和蜜雪这俩早已是 “捆绑销售” 的典范。商场三楼见了瑞幸的小鹿 logo,下楼准能瞅见蜜雪的红杯子。
网友总结得妙:“瑞幸选好址,蜜雪扛着装修队就到,比外卖小哥还快。”
瑞幸怕是没少头疼。
想走高端路线,在商场黄金位置开家 “小资风” 门店。开业俩月,隔壁轰隆隆装修,抬头一看 —— 雪王那张笑脸正对着自己。
最绝的是去年,瑞幸在商场找了最后一间铺面,美滋滋开业。一个月后,商场门口多了个亮红色集装箱,上书 “蜜雪冰城” 四个大字。喇叭没换,循环播放 “你爱我我爱你”,愣是把咖啡香盖了过去。
网友调侃:“瑞幸以为选了死胡同,结果蜜雪直接拆墙翻进来了。”
大学城更离谱。瑞幸租了二楼铺面,特意选了没临街窗户的位置。蜜雪直接盘下一楼正下方的店,天花板装个小喇叭,对着二楼喊:“雪王咖啡,比楼上便宜三块!”
瑞幸店员在评论区吐槽:“我们开会研究选址,合着是给蜜雪做嫁衣?”
蜜雪这操作,说好听点是 “紧跟市场”,直白点就是 “抄作业”。瑞幸花大价钱调研人流量、消费能力,选个风水宝地。蜜雪拎着算盘过来:“行,就搁这儿开,反正他都替我测过了。”
雪王官方还假惺惺说 “不懂选址”。网友回得妙:“你是不懂,但你有个叫瑞幸的‘好朋友’懂啊。”
光蜜雪一个 “跟屁虫” 不够,库迪和正新鸡排也加入了 “蹭热度大队”。
库迪更鸡贼,专捡瑞幸旁边的 “边角料” 位置。有次去商场喝咖啡,瑞幸在电梯口显眼处。绕到消防通道旁边,才发现库迪 —— 就一个小窗口,连座位都没有。招牌上写着 “全场 9.9 元,比隔壁便宜 1 块”。这哪是开店,分明是来打价格战的。
最没想到的是正新鸡排。按理说卖咖啡的和卖炸鸡的八竿子打不着。结果现在:瑞幸旁边有蜜雪,蜜雪旁边必有正新。
高铁站见过一回,三家店挤在一块儿。瑞幸卖咖啡,蜜雪卖奶茶,正新在中间炸鸡排。香味混在一起,愣是把候车厅变成了 “小吃街”。
网友笑称:“现在出门不用想去哪儿吃,跟着瑞幸走,吃喝全不愁。”
这堆店凑在一起,笑话不少。
瑞幸的招牌是 “高端现磨咖啡”,蜜雪在旁边挂个 “平价奶茶,不好喝不要钱”。库迪更绝,直接把海报贴在瑞幸后门,写着 “喝腻了?来尝尝这个”。正新最实在,在三家店门口摆了张桌子,上面放着 “炸鸡配咖啡,越喝越精神” 的宣传单。
有人说这是恶性竞争。说实话,老百姓还真吃这一套。“想喝贵的就去瑞幸,想省钱就找蜜雪,饿了还能啃块正新鸡排”,一站式解决需求。
问过奶茶店老板:“你们老跟着瑞幸开,不怕抢生意吗?”
老板乐了:“他开他的,我卖我的。来喝咖啡的说不定渴了就来买杯奶茶,这叫互相带流量。”
最狠的是网友扒出来的 “冷知识”:连老君山山顶都没能逃过这对 “冤家”。
去年有游客爬老君山,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看到瑞幸的小鹿 logo 在寒风中飘摇。心想 “这都能开,真拼”。再往上走二十米,雪王的红色招牌更扎眼 —— 据说为了运原料,蜜雪的员工背着糖浆罐子爬了三小时山。
评论区笑疯了:“瑞幸:我都躲到山顶了!蜜雪:山顶信号好,正好放喇叭。”
现在瑞幸跑到纽约开店,网友已经开始替星巴克操心了:“建议星巴克赶紧在门口装个摄像头,说不定明天就拍到蜜雪的人在量尺寸。”
这事儿看着搞笑,其实藏着中国品牌的 “生存智慧”。
瑞幸敢跟星巴克贴脸开,靠的是性价比。蜜雪敢追着瑞幸跑,玩的是薄利多销。正新鸡排来凑数,打的是 “吃喝配套” 的牌。
说白了,就是用 “群狼战术” 抢占市场 —— 你开高端店,我就做平价替代;你选黄金位置,我就蹭你的流量;你卖咖啡,我就卖炸鸡,总有一款能留住顾客。
跟做餐饮的朋友聊过,他说:“现在开店哪有单打独斗的?瑞幸就像个‘流量锚点’,蜜雪、库迪、正新跟着他,等于共享一个客源池。消费者觉得方便,商家也省了调研费,双赢。”
其实,这些店追来追去,本质上是摸透了老百姓的心思 —— 谁不想出门买杯喝的,顺便能捎点吃的?谁不想既能喝到贵的,也能买到便宜的?
瑞幸可能觉得被 “缠上” 有点烦,但对我们来说,这种 “扎堆开店” 反而是好事。就像楼下那条街,以前买杯咖啡得绕半小时,现在瑞幸、蜜雪、正新挤在一块儿,下楼十分钟全搞定。
有时候跟朋友约着见面,直接说 “在瑞幸门口等,旁边就是蜜雪”,谁都不会找错地方。
至于蜜雪 “抄作业” 的操作,与其说是 “耍小聪明”,不如说是 “接地气”。大公司有大公司的调研方法,小品牌有小品牌的生存之道。只要不搞恶性竞争,能让大家喝上便宜奶茶,跟着瑞幸开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