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报告指出,近年来非洲是全球湿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尽管非洲数百万人依赖这些生态系统获取食物、水源,并防御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
报告显示,“湿地生态状况”在大多数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均大幅恶化,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退化程度尤为显著,欧洲、北美和大洋洲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根据《2025年全球湿地展望报告》,由《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秘书处发布,2024年非洲大陆的湿地状况仍处于较差水平,与亚洲、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等地区相比情况更糟。
报告指出,非洲最发达国家南非的湿地“退化速度快于恢复能力”,并强调在持续压力下,当地湿地退化速度远远超过其修复投入。
报告认定城市扩张、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导致非洲湿地退化和消失的三大主因,这一趋势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同样明显。
这与北美和大洋洲的情况形成对比,后者更关注入侵物种问题;而在欧洲,干旱被认为是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研究指出,全球剩余湿地的状况与国家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在目前最不发达国家中,湿地生态系统状况最差,报告指出,这些国家处于恶劣状态的湿地数量远高于状况良好的湿地数量。
研究还称,在中低收入国家,报告湿地退化的案例不断增加。
总体而言,预计到2023年,非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总额约为8257亿美元,而亚洲约为10.6万亿美元,全球总额约为39万亿美元。
津巴布韦环境、气候与野生动物部长伊芙琳·恩德洛夫表示,报告中的数据有助于制定政策和立法干预措施,以阻止湿地进一步枯竭。
她补充道:“我们需要加大跨境湿地保护倡议的努力,推动知识共享、创新融资,并加强社区参与。”
《拉姆萨尔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指出,恢复退化湿地可为农村社区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推动非洲绿色转型。
他在2025年7月15日于内罗毕举行的第20届非洲环境部长级会议上表示:“我们必须重视湿地,增加投资恢复工作,因为湿地的消失将对地球福祉和生计造成高昂代价。”
蒙巴指出,全球每年约有0.52%的湿地消失,这一损失严重破坏了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饥饿与贫困的努力,尤其是在贫困国家。
湿地有助于经济发展与提升生物多样性
经济与生态双重损失
非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与绿色增长局局长安东尼·纽昂指出,湿地在微观经济层面上是地方社区的重要经济引擎。
他以赞比亚的“卡富埃湿地”为例,称一项耗资30万美元的修复项目激活了自然洪水过程、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惠及超过100万人,并推动当地手工渔业年产值达到3000万美元。
纽昂强调,湿地退化“增加了我们对气候冲击的脆弱性,降低了生产力,并增加了政府在灾害应对方面的支出。而投资湿地则能创造就业、增强韧性,并提升粮食与水资源安全。”
非洲多数经济体在某种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一些国家高达60%以上的GDP来自农业、林业和旅游业。
《2025年全球湿地报告》指出,尽管湿地仅占地球表面约6%的面积,却提供了包括防洪、粮食生产和碳储存等关键生态服务。
报告还指出,全球湿地面积目前估计在14.25亿至18亿公顷之间,自1970年以来,全球已损失约4.11亿公顷湿地,面积减少22%。
本报告发布之际,恰逢《拉姆萨尔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即将于7月23日至31日在津巴布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