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铜仁梵净山脚下的蛋鸡养殖基地,最后一箱鸡蛋被装上冷链车。48小时后,这箱产自贵州深山的鸡蛋将出现在大湾区家庭的餐桌上。
9月22日,“金蛋入湾・黔鲜一步”铜仁市碧江区生态蛋品专场推介会将在东莞南华国际酒店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全蛋宴”也将同步亮相。煎、炒、蒸、煮,各式鸡蛋佳肴香气四溢,所有食材均来自贵州铜仁。
本场推介会不仅集中展示以铜仁鸡蛋为原料制作的各类美食,更生动呈现了一枚鸡蛋从黔山深处到湾区餐桌的跨越之旅。一头连着贵州铜仁的蛋品企业,一头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采购商与消费者,东西部协作让相距千里的两地,因一枚鸡蛋紧密相连。
大山深处的生态蛋
在铜仁梵净山脚下,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恒温恒湿的鸡棚内,蛋鸡啄食科学配比的五谷杂粮。“这鸡蛋想好吃,那必须得山好水好空气好,鸡过得好蛋才香!”铜仁正大鸡场饲养员周招生说。据他介绍,由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建设的蛋鸡基地,选址极为严格,空气、土壤、水质均经过系统检测。
铜仁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湿度条件为蛋鸡生长提供天然“氧吧”。养殖过程中,基地普遍采用中成药进行鸡群健康调理,杜绝抗生素使用,周边群山更形成天然生物防控屏障。蛋鸡饮用的是深层地下水,进食的是天然五谷,所产鸡蛋蛋香浓郁、毫无腥味。
相关企业构建全流程溯源管理体系,实现从养殖到配送各环节可追溯,并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和“无抗产品”认证。目前,铜仁已成为贵州省蛋鸡养殖重点区域,蛋鸡产业也逐步发展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16小时从基地到湾区
每天清晨,在铜仁各大蛋鸡养殖基地,经过分拣、检测、包装后的鸡蛋被装入冷链车,发往粤港澳大湾区。
“客户今天下单,明天就能送达。”周招生表示。企业采取专车直送模式,确保铜仁鸡蛋在16小时左右新鲜直达大湾区市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之一,铜仁某蛋鸡基地日产鸡蛋60多万枚,其中每日发往大湾区的就超过40万枚。为保障鸡蛋新鲜度,各基地积极与电商、物流企业合作,通过专车直送方式,极大缩短运输时间。
智能分拣提效能
近年来,随着铜仁市梵农产销服务有限公司在黔货云仓·东莞前置仓投产智能分拣线,贵州鸡蛋“出山入湾”再获提速。
该分拣线可对鸡蛋进行二次分拣与清洗,自动剔除脏蛋、破损蛋与隐裂蛋,再经紫外线杀菌和食用油喷涂保鲜,最终包装上市。梵农公司东莞前置仓负责人李光磊介绍,这条全自动分拣线每小时处理鸡蛋可达6万枚,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还能实现重量分级、喷涂溯源码,并借助AI技术检测暗纹和蛋壳厚度。
目前,东莞前置仓每天向大湾区超千家生鲜门店供应贵州五谷蛋54万枚。据大湾区某蛋品采购负责人介绍:“贵州五谷蛋在销售时均标有喷码,消费者可清晰看到鸡蛋的生产日期均在三天内,真正实现新鲜直达。”
品质赢得湾区市场
“贵州蛋香浓味足,我们家吃惯了”“回购好几次,每天都给孩子做”——在莞城创业新村菜市场,贵州铜仁鸡蛋持续热销。羊城晚报记者连日蹲点发现,该产品复购率极高,有消费者一次购买两三盒,也有老顾客定期前来采购,消费黏性显著。
大湾区消费者的认可,根源在于贵州鸡蛋的优良品质。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我们与铜仁相关蛋鸡养殖协会建立销售合作。全部蛋鸡饲喂五谷杂粮、饮用山泉水,蛋品品质极佳,蛋黄香浓、蛋白Q弹。”
数据显示,贵州鸡蛋在广东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大湾区市场每销售5枚鸡蛋中就有1枚产自贵州铜仁。2022年至2024年间,贵州鸡蛋进入大湾区的销量从4.8万吨跃升至11.4万吨,年均增速达30%,占广东鸡蛋外调总量的16%。
东西部协作的共赢之路
铜仁鸡蛋成功打开大湾区市场,背后是粤黔东西部协作的持续深化。铜仁市梵农产销服务有限公司与知名生鲜连锁品牌“钱大妈”深入开展合作,推动贵州生态鸡蛋走进大湾区千家万户。
梵农公司总经理马礼表示:“自2022年涉足鸡蛋产业以来,我们不断优化产、供、销全链路,专注开拓大湾区市场。”生产端,梵农公司整合全省35家规模超30万羽的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物流端,依托“1+8+60”黔货云仓体系,通过前置分拣中心高效对接市场;销售端则联合“钱大妈”、嘉荣超市、华润万家等企业推行“日清模式”,实现鸡蛋从出库到上架不超过24小时。
通过“市场端需求+生产端直供”模式,东西部协作实现了从贵州农场到大湾区餐桌的高效衔接。目前,梵农公司作为“钱大妈”集团稳定的贵州鸡蛋供应商,日供应鸡蛋约54万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门店近2000家。
东莞市场每日销售铜仁鸡蛋超100万枚。今年9月6日,在深圳农投集团的协助下,贵州鸡蛋首次进入香港市场,通过“吉星行”等生鲜门店试销。
从山间基地到湾区餐桌,一枚鸡蛋的旅程,成为东西部协作的生动注脚。根据规划,贵州计划到2027年实现供粤鸡蛋量16万吨,产值突破17亿元。这枚小小的鸡蛋,正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也映照出区域协作的美好未来。
文 | 彭钦
图 | 林振烽(部分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