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民路的巷弄里,没有喧闹的车流与霓虹,只有一抹面包香气静静飘散——这里是法味娜国手面包店,主理人王晨祥与妻子娜娜三年前从上海移居长沙后,打造的一处温暖据点。
“面包香,不怕巷子深。”娜娜笑着说,这场“岳麓山下的创业冒险”,源于他们对产品与城市的双重信心。夫妻俩爱上了长沙的生活气息与饮食文化,甚至从湘菜中汲取灵感,做出了紫苏培根面包等别具一格的新口味。对王晨祥来说,长沙不仅是一座城,更是面包灵感的新故乡。
一家小店,一份41岁的酵母
穿过“沐寻酒店”的招牌,一眼便能看见那道明亮的蓝色——推门而入,木色装潢与扑鼻的麦香融为一体,让人感觉瞬间被裹进了一个柔软而温暖的空间。墙上的展板写着:“开一家温暖的小店,寻找制作面包的灵感。”这也是王晨祥从上海来到长沙的初衷。
店内的柜台并不大,面包种类也不算多,却样样有来头。除了经典法棍和吐司,还有太阳花、首尔蒜香法棍等创意款式。最引人注目的,非“169原味吐司”莫属。它像一只蓬松柔软的大枕头,从提子酵母的培养、面团的低温发酵到最终烘烤完成,整整需要169个小时。“面包最重要的是时间与温度,试了你就知道。”王晨祥说道。切下一片,入口筋道又绵软,微酸与香甜在咀嚼中层层释放。
店里还有许多低糖款式,但吃起来依旧香甜不涩。秘诀何在?王晨祥拿出一个小罐:“这是我自己培养了13年的天然酵母,最初是从欧洲师傅那里接手的,他已经养了28年,而我继续养了13年。”这罐41岁的酵母,借助环境、空气与微生物的协同,让面包散发出独特的香气与回味。即便只加一半的黄油和糖,面包依然松软可口。
娜娜在一旁笑着补充说,这家小店,不只是一个卖面包的地方,更希望成为让人愿意停下脚步、享受时光的社交角落。现在,他们开始尝试开发披萨和舒芙蕾等轻食,让这里慢慢变成一个可以闲聊、小聚的社区客厅。
湘味面包,每月只做一款的限定味道
谈起自己与面包的缘分,王晨祥的故事缓缓展开。上海人,曾做三年中厨,23年前在父亲的引领下踏入面包世界,从此再未离开。
三年前,他还是那个奔波于全国各地、为面包店做顾问、在学校担任教练的“空中飞人”。而一次长沙的出差,让他与这座城市结缘。“那天和娜娜开车经过新民路,看到一处店面,一抬眼就能望见岳麓山,我们不到十分钟就决定:留下来。”
于是,法味娜国手面包店悄然落地新民路,后又迁至如今的爱民路巷中。“国手”之名,来自王晨祥在2010年夺得乐斯福全国欧式面包冠军的经历,以及担任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队教练的身份。“法味娜”则融合了“法式面包”和太太“娜娜”的名字。
王晨祥的起点不低:曾在上海马哥孛罗面包房的核心店工作,师从德国、日本的面包师。从打面、成型到烘烤,他一步步打磨技艺,光是打面就练了三年。第八年,他拿下全国欧包大奖,开始站上国际舞台,与世界级高手过招。
为什么如此热爱面包?“我不太爱说话,遇到难事,就守在车间里做面包。”王晨祥说,面包是有生命的。在家境最困难的时候,做面包不仅为他赚来了生活的“面包”,更成为默默陪伴的“解忧朋友”。
如今,王晨祥仍保持每年外出研学的习惯,接触不同产地的原料,激发新的灵感。来到长沙后,本地的饮食文化也深深影响了他:从湘菜紫苏中诞生了紫苏培根面包,从糖油粑粑中找到灵感并将麻薯包进面团。老顾客偏爱抹茶芋泥,他便做出抹茶咸蛋黄芋泥菠萝包,层次丰富、口感交融。如今,他依然坚持每月推出一款限定面包,用创意回应着这座城市的味觉期待。
不追求高营业额,而是要“慢慢来”。法味娜的经营理念里,品质和复购率才是根本。“我们要做的,是自己喜欢、客人也喜欢的面包。”王晨祥说。在这条安静的巷子里,面包正以它自己的方式,发出温暖的光芒。
来 源 |贺喜迎
编 辑 | 康军洋
校 审 | 李 波 罗 瑶 杨 刚
下一篇:玉米燕麦粥:暖心又暖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