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明茶发源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惠明寺一带,因唐代高僧惠明在此建寺种茶而得名。
01
起源发展
据说661年。唐代高僧惠明禅师自江西大庾岭北上,行至浙江景宁敕木山时,被此地“山色如黛,泉鸣似琴”的灵秀之境吸引,遂结庐修行据。据《景宁县志》记载,唐咸通二年(861年),惠明和尚于南泉山建寺,引种茶树,这种茶“兰香清雅、回甘如蜜”,被称为惠明茶。自此,开启了惠明茶的千年传承。
数百年过去后,时间辗转到了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惠明茶被列为宫廷贡品,年贡芽茶两斤,其“色如翡翠、香似幽兰”的独特品质备受皇室青睐。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惠明茶凭借“肥壮紧结、银毫显露、兰香馥郁”的特点,斩获一等证书及金质奖章,这让惠明茶蜚声国际。
02
地域优势
惠明茶肥壮紧结如钩,翠绿披毫,冲泡后叶底嫩匀成朵,汤色清澈如碧泉。清幽如兰,冷杯留香持久,被誉为“山间云雾凝成的芬芳”。入口鲜爽甘醇,初觉微苦,旋即回甘生津,喉韵如蜜,有“一杯鲜、二杯浓、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韵犹存”的赞誉。
惠明茶的品质,源于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位于海拔300-700米的中高山地带,年均气温15.2℃,年降水量达1829毫米,终年云雾缭绕,形成独特的“漫射光效应”,促进茶叶中氨基酸(含量高达4.5%)、茶多酚(约30%)等物质的积累。土壤以酸性砂质黄壤和香灰土为主,有机质含量达2%-4%,深厚肥沃的土层为茶树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此外“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与千峡湖水域的调节作用,更形成“冬暖夏凉、雨雾共生”的小气候,堪称茶树生长的天然秘境。
03
制作工艺
惠明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抛、闷、捞、抖、带、甩、搓、抓、理、拉十种手势,还融合了现代机械加工,既保留古法韵味,又提升品质稳定。其制作过程主要包含:采摘、摊青、杀青、揉捻、翻炒、抖散、提香、烘干、成形等工序。
采摘时间为清明至谷雨期间,只摘取“一芽一叶初展”的嫩梢,要求芽长于叶、白毫显露,确保鲜叶的匀整与鲜嫩。随后是摊青2-3小时,自然失水10%-15%,激活酶促反应,初显清香。然后将茶叶放入130-150℃高温铁锅快炒,通过“抛、闷、捞、抖”等手法进行杀青,钝化酶活性,锁住翠绿与鲜爽。然后将茶叶取出轻揉成条,形成紧结外形。再放回80℃斜锅中反复搓揉,激发白毫。再用60℃文火慢烘至含水量≤5%,封存香气,便可以包装贮藏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