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时任老挝首相梭发那·富马在王府井百货大楼挑选纪念品。
1979年,外宾在北京友谊商店选购北京特色工艺品。叶用才摄
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珐琅厂小卖部选购的外宾挤满柜台。王振民摄
1995年建成的红桥市场,被外国游客誉为“珍珠市场”。张风摄
2000年,秀水市场成为全球知名的“OK街”。
2010年,获得“北京礼物”铜奖的卡通帝后调味罐。孙戉摄
2025“北京礼物”全球文创大赛日前启动,首次面向全世界征集文创创意,让不少带着空箱子而来的“老外”们更加钟情“北京购”。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购”历经时代变迁。如今,“北京礼物”已成为北京旅游的“金名片”。
1956年8月22日,《北京日报》4版
1979年6月6日,《北京日报》2版
新中国对外交往的“民间交流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广泛开展了外交活动和文体交流。
作为礼仪之邦,为外宾准备什么纪念品呢?颇具中国传统特色又精美、珍贵的手工艺品成为首选,其中,在世界博览会上频频获奖的中国宫廷工艺代表——北京景泰蓝工艺品经常被当作国礼,赠予外国元首或国际友人。外国友人来京时,也喜欢购买北京景泰蓝工艺品。如1956年8月,时任老挝王国首相梭发那·富马和他所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参观故宫后,还来到北京市百货大楼,并在那里购买了景泰蓝酒瓶等物品。(1956年8月22日《北京日报》4版,《老挝首相在北京游览》)
那时,为了方便外宾购买北京商品,北京将三个特需特供单位合并组成北京百货供应处,并在1964年12月改名为北京友谊商店。作为京城第一家涉外商场,友谊商店并不是一家单纯意义的商店,而是新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座桥梁。因为经常接待国家元首及政要,友谊商店曾被周恩来总理喻为“民间交流家”。
除了特色工艺品、丝绸等国产名优商品,友谊商店还售卖北京生产的时髦商品,其中最受外国友人欢迎的当数北京羊绒衫厂生产的雪莲牌羊绒衫。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没有自己的羊绒衫厂,只生产羊绒原料供应给国外的羊绒衫厂。随着我国轻工业水平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建起全国第一家羊绒衫厂,并设计出一套风格独特的生产工艺。北京生产的雪莲牌羊绒衫款式美观大方、花色文静淡雅、质地轻薄柔软、穿着温暖舒适,而且价格实惠,因此成为国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商品。在友谊商店,雪莲牌羊绒衫也成为各国友人的抢购品,不管什么时候到货,总是一抢而空。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到我国访问,在繁忙的会谈中也没有忘记嘱咐随行人员去购买几件雪莲牌羊绒衫。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到北京时天气还比较凉,他的随行人员也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件雪莲牌羊绒衫。(1979年6月6日《北京日报》2版,《开不败的“雪莲”》)
1979年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
1988年10月3日,《北京日报》2版
北京“OK街”令外宾蜂拥而至
1978年初,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事业。之后,拥有众多文物和名胜的北京迎来国际旅游高速增长期,街上穿花衬衫、脖子上挂相机的外国人明显多起来。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北京积极“搞活”旅游市场,各方面的自主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旅游纪念品”一词开始出现并得到重视。
1978年3月,国外有个120多人的旅行团到颐和园游览、用餐。饭后,专门接待外宾和华侨用餐的颐和园听鹂馆餐厅的职工发现,有的外宾拿着筷子玩赏,爱不释手,想留作纪念。了解到外宾的这种需求,颐和园听鹂馆餐厅决定开设一个售品部,经营一些旅游纪念品。开始售品部只卖一些筷子和颐和园的风景图片,后来逐渐增加了手绢和部分工艺美术品,经营品种达到300多个,全年营业额占到餐厅全部营业额的一半。(1979年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把旅游生意做好做活》)
1978年底,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增设了外宾专场和外币兑换专柜。同时,增加了商品的花色品种,如具有北京特色的金银首饰、小件牙玉雕制品、地毯、景泰蓝、雕漆、京绣片等美观大方、轻便易携的商品,受到外国游客欢迎。他们还千方百计地把生意做活。有一次,意大利的一个代表团到我国参观访问,晚上9时到京,次日部分成员就要回国。于是,他们临时增设了晚场,供外宾选购礼品。(1978年12月15日《北京日报》3版,《本市工艺美术服务部增设外宾购货专场》)
除了这些老牌国营单位,一批新兴的“外贸”个体户也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蓬勃发展起来。在离当时新建使馆区和友谊商店不远的地方有条秀水东街,长不过160米,宽不过15米,本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街。1985年,20来个小商贩自发在这里摆摊卖水果、小百货。后来,不断引来新的小商贩。他们发现这里经常有外宾出入,有中国特色的新潮服装和陶瓷工艺品更好卖。很快,服装百货代替了瓜果梨桃。之后,相关管理部门为给外国游客提供更好的购物环境,发动商贩自筹资金盖了132间小屋子,经营的商品范围也有所增加,包括古色古香的古董文物、名贵的景泰蓝、小巧玲珑的手工艺品等。而最多、最引人注目的是五彩缤纷的服装,其颜色、款式新奇多样,在一般市场上很难看到。(1987年11月6日《北京日报》4版,《小小秀水街》)
这里不仅商品齐全,服务态度也没挑儿。摊主们个个笑脸相迎,文明用语挂在嘴边,不少人英语说得很溜,服务也到位。一位日本客人买了件衣服,回国后发现不合适,几个月后又借来北京办事的机会去退货,摊主很痛快地退了。有了好的口碑,外宾口口相传,蜂拥而至。这里一天到晚热闹异常,“OK”声不绝于耳,于是“OK街”的名字就叫响了。北京秀水街的一个个摊位就像一个个对外的窗口,外国友人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涉外商业的兴旺繁荣。(1988年10月3日《北京日报》2版,《使馆区里的“OK街”》)
与“OK街”类似,使馆周边的雅宝路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到1994年已有1000多个商亭。这个市场以服装批发为主,秋冬季的各色风衣、羽绒服、夹克,春夏季的连衣裙、衬衫、文化衫、背心、短裤……服装远销到东欧、蒙古及阿拉伯国家,成为联结国内外服装市场的集散地,“外贸服装”“洋倒爷”等颇具时代特色的名词也从这里火起来。(1994年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雅宝路之窗》)
1990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1版
2001年8月21日,《北京日报》5版
“老外”钟情京城民间贸易市场
1990年9月,盛况空前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15.4万海外客人涌入京城,对北京的国际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0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旅游新起点》)一批各具特色的民间贸易市场迅速兴起,并受到外国人的青睐。
1995年,由天坛围墙外搭建摊棚起家的红桥市场建成。这个市场在外国人口中被称为“珍珠市场”。建成当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她在公务之余,预留了1小时用来逛闻名海外的“珍珠市场”。当她来到摊主白如芳的珍珠柜台,白如芳连忙过去自我介绍并推荐珍珠项链,但她接连拿出几条珍珠项链都被撒切尔夫人一一拒绝了。白如芳急忙说:“您给我10分钟时间,我马上根据您的需求给您现场穿一条。”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因为在国外,定制一款项链要花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但很快,寓意“十全十美”的珍珠项链就摆在撒切尔夫人面前。撒切尔夫人爱不释手,当即买下那条项链。(2024年11月20日《北京日报》8版,《珍珠外交》)
红桥市场的店商几乎人人都练就了一手根据顾客要求现场制作珍珠饰品的绝活儿。渐渐地,很多“老外”都成了他们的“义务宣传员”。依托着这份名气,红桥市场成为仅次于香港的世界闻名的珍珠成品交易市场。(1999年5月17日《北京日报》6版,《民间贸易在北京》)
那时候,很多外国人已经知道潘家园旧货市场,经常开车到这里“淘货”,景德镇的瓷器、唐县的铜器、涞水的仿古家具,贵州的苗族编织……来自全国各地的经营者带来了凝聚各产地文化风格的工艺品。人们走进市场,仿佛跨入了一座中华工艺品博物馆,地摊上买卖双方可以随意讨价还价。这种货品的民间性和交易的自由性 让“老 外”们 更 加 喜 欢。(2009年4月24日《北京日报》14版,《“潘家园”的变迁》)离潘家园旧货市场不远处有个北京古玩城,也是外国人的钟情之所。许多高鼻子、黄头发的“老外”跟古玩城里的老板是“哥儿们”。鸽哨、蛐蛐罐、蝈蝈笼,这些在当代北京人记忆中被淡忘的“小杂项”,成为古玩城里“老外”猎奇的对象。(1999年5月17日《北京日报》6版,《民间贸易在北京》)
北京琉璃厂也是“老外”爱去的地方。那里有个孔方斋,专拿各种仿古钱币做成纪念品,如小屏风、宝剑,用作装饰十分气派。许多外国游客都是买回去当礼物送人的。(2001年8月21日《北京日报》5版,《旅游纪念品青睐老物件》)
北京马连道商业街的茶香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慕名前去品茶、买茶。2007年,马来西亚紫藤茶业集团以及俄罗斯、韩国等国的几十位茶商进驻。中外茶友在这里相互切磋、交流,上演着茶文化的“中西合璧”。(2009年1月3日《北京日报》1版,《马连道谱写茶文化文章》)
2009年1月14日,《北京日报》5版
2019年12月1日,《北京晚报》4版
“北京礼物”成为旅游“金名片”
说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人对特许商品“福娃”至今记忆犹新。这种有特色、有新意的文创模式给北京的旅游商品带来很大启发,催生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商品——“北京礼物”。
2009年1月,八达岭、圆明园、世界公园、中华世纪坛等7家旅游景区内开设了“北京礼物”专营店,销售具有统一品牌的“北京礼物”特色旅游商品。这些商品既有相同的LOGO标志,又各具景区的独特风格,而且由固定工厂批量生产,再配送到销售点销售,形成一整条产业链,既有创新、有特色,又有品质保障。(2009年1月14日《北京日报》5版,《“北京礼物”专营店年内遍布3A以上景区》)
2011年,北京市旅游委开始筹划“北京礼物”项目。2014年,“北京礼物”完成商标注册。“北京礼物”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城市命名的旅游商品注册商标。2018年,“北京礼物”店取消了沿袭8年的特许经营模式,采用“认证制”,让“北京礼物”走上快车道。(2018年10月22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礼物”店将开遍京城》)
只要经过认证,京城老字号、景点纪念品等品牌店铺都能成为“北京礼物”店。 2019年,已有“潘一念”“潘家园督造”“潘家园造办”3个子品牌的“潘家园礼物”文创店开进北京秀水街,向更多外国游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茶道、香道、实木小摆件等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既延续了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入了时尚、创新元素。(2019年12月1日《北京晚报》4版,《潘家园文创店扎进秀水街》)
作为老牌的涉外购物场所,北京秀水街自身也在不断完善,除了搬进宽敞、明亮的商业大厦,产品和服务也在向精品化、品牌化转型,超半数店铺提供服装定制服务。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秀水街考虑到外国顾客在华停留时间有限,特别推出了18小时极速定制服务,受到外宾的欢迎。一位外宾在这里定制了5套西服,他说:“在国外定制西装至少要800美元,且需要等两个月,在秀水街定制西装只需要四分之一的价格,而且今天下单,明天就能做好,太快了、太好了!”(2024年9月6日《北京晚报》4版,《外宾秀水红桥感受北京文化》)
近两年,充满即时满足感和情绪价值的“京牌潮玩”泡泡玛特盲盒、玩偶等走红国际,特别是融入了石狮子、扎燕风筝、糖葫芦等元素的北京限量款,吸引不少国外年轻人慕名前来扫货。
如今,“北京礼物”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北京城市旅游的“金名片”,被世界各地的游客带回家,一场围绕文旅消费的“北京购”也在全球悄然兴起。
本版文字:李海霞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