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景观资源就是森林的可利用旅游开发地。
风景画是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属于风景画,但不用此概念。该词约在20世纪传入中国,仅使用于西方传入的油画、水彩画等。西方的油画风景、中国的山水画最早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以后才逐步发展为独立的画科。
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在核心景区设置界桩和标志。
个人认为文学地标应该指本地文化名人及其作品,本地有名的文学刊物杂志,本地因为文学作品闻名与世的地方~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一百单八条好汉的梁山泊,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文青圣地凤凰城~
语言学上的名词解释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要求解释著名的语言学家或者其提出的经典的语言学理论。如果是语言学家,那你就要结束出他的国籍、生活年代、以及他所创立的理论并给出简要介绍;如果是语言学理论,那你就要说出这个理论诞生的时间、由何人提出、以及有哪些代表人物。
第二种是直接要求解释一个具体的语言学词汇,这时候需要解释词汇由何人提出、具体含义,如果有例子举出例子更佳,比如langue & parole意为“语言和言语”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20世纪提出,Langue :语言是抽象的,稳定的。即“所有(语言使用)使用个体头脑中存储的词语——形象之总和。”Parole :言语是具体的,随着说话人的不同而改变的。即“某个个体在实际语言使用环境中说出的具体话语,这是随时间和地点变化的一个动态的实体。”
这样解释一般就可以啦
这几天在准备考试,在搜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一直没发现答案,然后就问了一下老师 她的回答是这样的:
类传,就是纪传体史书中列传的一种体例,把一些职业相同或者性质相仿的人集中列传加以记录,比如儒林传、循吏传等。能够反映古代社会的基本阶层和群体特征。司马迁《史记》首创。
中国知网(百科、词典、手册)
我有点没理解题主的意思 是“烹饪技术”的名词解释 还是烹饪中常用手法以及专业术语的解释 我是学西餐的 对于中餐理论知识没怎么了解 希望下面能给你带来帮助
“烹饪技术”,烹饪技术即用自己的经验 知识和技巧将生的食物原料进行加工 加热调味 成为熟食品的一项本领。
中烹的特点:
1.原料丰富,菜品繁多
2. 选料严谨,因材施艺
3.刀工精湛,善于调味
4.盛器考究,艺术性强
接下来都来源于网络。
名词解释。
1、 复合味:复合味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调配而成的口味。
2、 二汤:二汤指的是起完上汤后所余的肉码作原料,再落水熬制的汤。
3、 烹饪原料:是指以烹饪加工制作各种菜点得原材料。
4、 酯化作用:烹饪动物性脂肪时,当加酒以后很快便能产生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酯类物质。
5、 调味:调味就是把菜肴的主、副料与多种调味品适当配合,使其相互影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理化变化,去其异味、增加美味,形成各种不同风味菜肴的过程。
6、焦化反应:
7、筵席:宴饮活动时食用的成套肴馔及其台面的统称
8.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9.汤喂:
10、干烧:干烧是将主料经小火烧制 使汤汁浸入主料内或蒸发 成品菜肴中只见亮油而不见汤汁的烹调方法 一般都加辣酱 肉末
干烧可以做各种菜肴,口味极佳
11、火候:是菜肴烹调过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
12、家常菜:家常菜是家庭日常制作食用的菜肴。家常菜,是中菜的源头,也是地方风味菜系的组成基础;家庭利用现有的调味品也可以炒制出来的菜肴
13、味型:
14、烹饪:广义地说,烹饪是对食物原料进行热加工,将生的食物原料加工成熟食品;狭义地说烹饪是指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加工治净,加热调味,使之成为色、香、味、形、质、养兼美的安全无害的、利于吸收、益人健康、强人体质的饭食菜品包括调味熟食,也包括调制生食。
15、干煸:干煸又称煸炒或干炒,是一种较短时间加热成菜的方法,原料经刀工处理后,投入小油量的锅中,中火热油不断翻炒,原料见油不见水汁时,加调味料和辅料继续煸炒,至原料干香滋润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16、变换现象:
17、味型:
18、五香:通常指烹调食物所用茴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等五种主要香料,即芒香类调味品。
19、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20、大包酥:大包酥即是一次性多数量的开酥方法,其方法是将大团水油面按一定比例包入油酥面,再擀成大面片,经一次或几次折叠,最后擀成长宽的大面片,再卷成筒切剂而成
21、头菜:宴席中的第一道菜
22、行菜:也称之为“市井菜”,泛指在社会餐饮行业中广为流传的常见菜肴
23、座汤:座汤,又称“尾汤”。筵席正菜中押座的一道汤菜
24、码芡:烹制菜肴时,根据工艺要求,有的需要将加工切配的原料表面附着一层由淀粉调制成的糊状物或浆状物,这个操作过程就码芡
25、桂糊:挂糊是我国烹调中常用的一种技法,行业习惯称“着衣”,即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挂上一层衣一样的粉糊。
26、兑滋汁:兑滋汁,将应用调味加入适量的水豆粉和鲜汤,同放一碗中,在烹制菜肴加热成熟起锅前 烹入以 达到调味的目的,
27、刀工:刀工就是根据烹调与食用的需要,将各种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使之成为组配菜肴所需要的基本形体的操作技术。
名词解释题里的名词,有分类的。目前遇到过三种,第一种是问概念,比如说“中国画”“书法”“建筑”“美学”等等这类题目,前人已经给出概念解释来的,背下来再扩展解释两三句特征就行。第二种是问专有名词,比如“高技派”“印象派”“虚无主义”“劳动说”等等,就要把来源-发展(风格)-成就提炼出来,最后做一个总结。第三种是问某作品或人物的,比如说“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马踏飞燕”啥的,用简单介绍这东西是啥-特征是啥-成就(影响)是啥的思路来说明。总之考的是对整体学科的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梳理总结能力。
我也想问呢,文学言语的定义是什么?
下一篇:什么样的美食叫着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