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幻[ rú mèng rú huàn ]
释义:很美,朦朦胧胧,不像是在现实中。
若隐若现 [ ruò yǐn ruò xiàn ]
释义: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美妙绝伦[ měi miào jué lún ]
释义:美妙:美好,奇妙。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别出心裁[ bié chū xīn cái ]
释义: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美轮美奂[ měi lún měi huàn ]
释义: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文采鲜明)
绿树成荫,花好月圆,树大招风,草长莺飞,绿草如茵,火树银花,草木皆兵,桃红柳绿,疏影暗香,昙花一现,添枝加叶,春兰秋菊,金枝玉叶,岸芷汀兰,拈花惹草,草草了事,枯木逢春,入木三分,层林尽染,荒草丛生,世外桃源,落英缤纷,移花接木,残花败柳,水性杨花,芳草萋萋,艳若桃李,瓜前李下,收之桑榆,如花似玉,呆若木鸡,木已成舟,指桑骂槐,胸有成竹,藕断丝连,望梅止渴。
秋高气爽、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金风送爽、
春兰秋菊、
秋风萧瑟、
金风玉露、
秋风落叶、
秋月春风、
丹枫迎秋、
秋收冬藏、
落叶知秋、
春去秋来、
秋月春花、
橙黄橘绿
饮鸩止渴
【yǐn zhèn zhǐ kě】
释义
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计后果。
口干舌燥
【kǒu gān shé zào】
释义
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觉得干燥口渴。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释义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想象或虚构的东西自慰。
饥餐渴饮
【jī cān kě yǐn】
释义
饥餐渴饮 jīcān-kěyǐn 饥则进食,渴则饮水。形容根据需要安排起居四更以后,各带着随身金银物件出门。离不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 迤逦来到衢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渴而掘井
【kě ér jué jǐng】
释义
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渴尘万斛
【kě chén wàn hú】
释义
形容十分想念。
如饥似渴
【rú jī sì kě】
释义
比喻要求很迫切,如同饿了渴了急需饮食那样。
形容生气的词语:火冒三丈
注释:形容十分生气。
例句:老王辛辛苦苦种的菜,被隔壁邻居的鸭子吃了,老王气的火冒三丈,站在菜地里破口大骂。
纨绔子弟、难兄难弟、称兄道弟、误人子弟、桐叶封弟、酒肉弟兄、兄弟参商、膏粱子弟、弟男子侄、私淑弟子、如兄如弟、酒肉兄弟、高足弟子、兄弟怡怡、绾角兄弟、兄弟阋墙、兄死弟及、亲如兄弟、高业弟子、友于兄弟、谢家兄弟、腰鼓兄弟、故家子弟、昆弟之好、兄友弟恭、世家子弟、岂弟君子、兄肥弟瘦、波流弟靡、乌衣子弟
龙飞凤舞,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羊入虎口,虎落平阳,亡羊补牢
描写植物的四个字词语,比如一枝独秀,比如高大挺拔,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昙花一现,移花接木,花前月下,春兰秋菊,绿树成荫,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柳絮飘飞,香气袭人,疏影暗香,秋水芙蓉,芳草萋萋,碧草如茵,春花怒放,枯木逢春,草木苍翠,藕断丝连。
傻里傻气:形容愚蠢、糊涂的样子。、傻头傻脑: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痴呆。、傻眉愣眼:形容发呆的样子。
、不辨菽麦: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枉曲直凑:指在弯曲的路上却笔直地往前走。形容人笨拙死板而不知变通。、装聋卖傻:故意装作聋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假装糊涂。、装痴作傻:故意装作痴呆的样子。、呆头呆脑: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1、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
释义: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2、
博古通今[ bó gǔ tōng jīn ]
释义: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3、
博学多才[ bó xué duō cái ]
释义: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4、
博学多闻[ bó xué duō wén ]
释义: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5、
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
承先启后[ chéng xiān qǐ hòu ]
释义: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
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曾有菴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7、
才华横溢[ cái huá héng yì ]
释义: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出处: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道光26年4月16日》:“温弟时文已才华横溢,长安诸友多称赏之。”
8、
大彻大悟[ dà chè dà wù ]
释义: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编》第四回:“到这时候,我仿佛大彻大悟了不是?”
9、
大慈大悲[ dà cí dà bēi ]
释义: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10、
得心应手[ dé xīn yìng shǒu ]
释义: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11、
读书种子[ dú shū zhǒng zǐ ]
释义: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12、
得道多助[ dé dào duō zhù ]
释义: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3、
风度翩翩[ fēng dù piān piān ]
释义: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14、
刚柔相济[ gāng róu xiāng jì ]
释义: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出处:《周易·蒙》:“刚柔节也。”
15、
功成身退[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6、
古为今用[ gǔ wéi jīn yòng ]
释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出处:毛泽东《书信选集 致陆定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7、
回头是岸[ huí tóu shì àn ]
释义:佛家语,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彼岸”,获得超度。后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
出处:元·无名氏《度翠柳》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18、
回味无穷[ huí wèi wú qióng ]
释义: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出处:宋·王禹偁《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19、
见贤思齐[ jiàn xián sī qí ]
释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
立地成佛[ lì dì chéng fó ]
释义: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昭觉勤禅师法嗣》:“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飏下屠刀,立地成佛。”
21、
沐仁浴义[ mù rén yù yì ]
释义:指受仁义的熏陶。
出处:清·吴定《示诸生书》:“自《宋史》创立道学之徒,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22、
难以置信[ nán yǐ zhì xìn ]
释义:不容易相信。
出处: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23、
内圣外王[ nèi shèng wài zhǔ ]
释义: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处:《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24、
囊萤映雪[ náng yíng yìng xuě ]
释义: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25、
普渡众生[ pǔ dù zhòng shēng ]
释义: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26、
锲而不舍[ qiè ér bù shě ]
释义: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7、
轻而易举[ qīng ér yì jǔ ]
释义: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出处:《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28、
清静无为[ qīng jìng wú wéi ]
释义: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出处:唐·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29、
杀身成仁[ shā shēn chéng rén ]
释义: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0、
少私寡欲[ shǎo sī guǎ yù ]
释义: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出处:《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31、
失道寡助[ shī dào guǎ zhù ]
释义: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2、
瞬息万变[ shùn xī wàn biàn ]
释义: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十六回:“军情瞬息万变,莫说我们到南边还要好几天,就是此时,文丞相也不知在那里不在了?”
33、
四大皆空[ sì dà jiē kōng ]
释义: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34、
随心所欲[ suí xīn suǒ yù ]
释义: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出处:《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5、
随遇而安[ suí yù ér ān ]
释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
36、
识字知书[ shí zì zhī shū ]
释义:指有文化知识。
出处: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37、
势在必行[ shì zài bì xíng ]
释义: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
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0回:“又知此事势在必行,次日一早,便往城外访友去了。”
38、
天壤之别[ tiān rǎng zhī bié ]
释义:壤:地。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出处:《抱朴子·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
39、
吐故纳新[ tǔ gù nà xīn ]
释义: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出处:《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40、
温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41、
无为而治[ wú wéi ér zhì ]
释义: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42、
物极必反[ wù jí bì fǎn ]
释义: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出处:《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43、
学而不厌[ xué ér bù yàn ]
释义: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出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4、
学富五车[ xué fù wǔ chē ]
释义: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45、
雅俗共赏[ yǎ sú gòng shǎng ]
释义: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出处: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46、
洋为中用[ yáng wéi zhōng yòng ]
释义: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出处:毛泽东《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47、
愚公移山[ yú gōng yí shān ]
释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48、
源远流长[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
释义: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出处: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49、
约定俗成[ yuè dìng sú chéng ]
释义: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出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50、
以弱胜强[ yǐ ruò shèng qiáng ]
释义: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出处:邓小平《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51、
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
释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52、
周而复始[ zhōu ér fù shǐ ]
释义: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出处:《汉书·礼乐志》:“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53、
孜孜以求[ zī zī yǐ qiú ]
释义:孜孜:勤勉的样子。不知疲倦地探求。
出处:孙犁《芸斋琐谈》:“因为他那种孜孜以求、有根有据、博大精深的治学方法,也为人所熟知了。”
54、
不识之无[ bù shí zhī wú ]
释义: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55、
不拘细行[ bù jū xì xíng ]
释义:犹不拘小节。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庚即送直,然后得还,经此数四”刘孝标注引《中兴书》:“峤有俊朗之目而不拘细行。”
56、
匡衡凿壁[ kuāng héng záo bì ]
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57、
满腹经纶[ mǎn fù jīng lún ]
释义: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58、
名正言顺[ míng zhèng yán shùn ]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59、
叹为观止[ tàn wéi guān zhǐ ]
释义: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60、
醍醐灌顶[ tí hú guàn dǐng ]
释义: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