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完全形成。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
3、19世纪5、6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有所发展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早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一场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昙花一现失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对满清政府失望透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开始领导进行武装革命—辛亥革命,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成为辛亥革命的统一领导,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1911—1912年,以武昌起义为代表的辛亥革命高潮到来,迫使清朝末代皇帝退位,结束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但是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了。
4、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但是由于缺乏先进革命思想领导、不敢提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等原因均告失败。1923年前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形成新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开始共同领导中国革命,最终掀起了以北伐战争为核心的新一轮革命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5、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起“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城市中心论的指导下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均失败。在危急关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余部转向井冈山,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迅速发展壮大。这时,由于受王明“左”倾思想的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为中国革命保留了革命火种。
6、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侵华战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一直到1945年,中国人民j坚持了八年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日本正式对中国战区投降,并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7、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建国。但是,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坚持内战方针,1946年6月,悍然对根据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再到战略决战,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结束了其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
8、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结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中国近代史大事件汇总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1年5月 搜索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 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 北京政变
1861年 衙门成立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 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 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 孙中山逝世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 广州起义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1928年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 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 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1937年 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 凇沪会战
1937年 平型关大捷
1937年秋 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2年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1945年 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年9月 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开始
1949年春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49年4月21日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现代形态的美术教育,以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创立为标志。百年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时代激流之中。
新文化的理想之光努力冲破旧文化思想的羁绊,蔡元培倡导的“美育”理念便是这束光芒的组成部分。作为实施“美育”的路径与方式,美术教育应运而生。
当年的许多画家,无论负笈海外作艺术取经,或身处国内在画坛求索,都立志投身其中。
广东人郑锦,正是这段历史中绕不开的名字。然而,相较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广为人知的美术教育家,无论公众或美术史研究者,多对这位建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雏形的开创者所知寥寥。
中国近代测绘史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测绘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宏伟脱变。
可分为五个阶段:
1979年前:模拟产品不寻常
新中国成立初期,测绘装备落后,资料匮乏,物质条件艰苦,广大测绘工作者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新中国的美丽蓝图。
80年代:数字产品呈英豪
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向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体系,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转变,传统的大地测量地面定位手段为卫星定位所取代。
90年代:数据库神通广大
随着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我国不断完善大地基准,初步建成了动态,高精度,多功能的基准体系。2001--2010年:成果应用上台阶
我国测绘业从后台大步走向前台的变更时期。应急测绘水平大大提高,测绘服务大大拓宽。
十二五:转型升级气象新
我国测绘地信业变革深刻的时期,测绘基准体系的成果精度和数据现势性全面提升,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极地测绘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十三五期间,加快了推进传统测绘转型,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建设,加快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汪菊渊于193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同年参加庐山森林植物园建园工作。1936年返回母校任教,并于1942年晋升为副教授兼任园艺试验场主任。1944至1946年任职于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成都工作站和农林部科学专门委员会。1946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兼农场主任。1949年至1951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副教授,1951至1955年出任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营建系(今建筑系)造园专业副教授、教授、专业负责人,
其意是指事物发展的动向,表示一种向尚不明确的或只是模糊地制定的遥远的目标持续发展的总的运动。发展动态分别是动态规划和动态趋势。
比如流量,每小时每天的数据都是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初级阶段往高级阶段发展,本身就是从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所以发展就必须是动态的。
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定额。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近现代冶炼技术发展史,有以下几个代表性的时期:
1、近代,传统钢铁技术发展开始缓慢,而此时的西方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其工业、科技、军事突飞猛进。洋务派发起的“借法自强”洋务运动使我国近代新法冶金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2、1885年兴办贵州青溪铁厂是我国早期钢铁工业建设的一次尝试。
3、1890年张之洞在武昌设立铁政局,成立汉冶萍煤铁公司,创办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钢铁厂”。4年后汉阳钢厂1号高炉投产,日产铁100吨
4、现代的中国钢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建国后新型工厂的成立,为祖国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钢铁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钢铁人正在把中国带入钢铁强国时代!
清朝末年,光绪皇帝励志图新,责成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主管大臣张百熙拟订了一系列学制改革文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这一年1902年是壬寅年,所以这套《钦定学堂章程》简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是它没有施行便废止了。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由于还处于农历的癸卯年,所以《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中把体育纳入教学内容,设置“体操课”,这是我国近代体育课的正式开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封建社会结束。次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这个资产阶级政权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借鉴日本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在教育内容上,废除了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把学堂改为学校。
1922年民国时期,北洋政府颁布了一部新的学制叫壬戌学制,也叫“六三三学制”或者“新学制”。这部学制是以美国教育为蓝本,是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研究制定的,这个全国性的民间组织发动了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成功。现在的大家李政道、杨振宁等都是这个学制的受益者。这个学制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学制。这个学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了中学修业年限;②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③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④课程和内容侧重实用;⑤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壬戌学制”建立了自成体系的、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用职业教育制度取代了清末的实业教育制度,第一次确定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第一个学制。这一学制的特点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了中国教育工作的以往经验,特别是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体现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确立了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应有的地位,使工农大众和工农干部受教育以及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得以保证;确立了各种技术学校在整个学校体系中的地位,使各种技术学校得以衔接,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劳动就业的需要;重视对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的革命政治教育;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这个学制是国家用革命的方法发展人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它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带有过渡性质。
原始儒家的动机正如孔子和孟子所设想的,简单地说就是修养自身以及为他人带来和平与安适。像这种似乎平常的自我实现所依据的观念是:自我乃是关系的中心,社会乃是信任的共同体,上天乃是内在的超越。儒家自我实现的观念,发展出一套全面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具有深远宗教意味且无所不包的人文主义。
但是,像其他伟大的伦理一宗教体系一样,儒学在过去的若干世纪中被用在许多不同的地方。除了是一套超越性人文主义的理想伦理之外,儒学也被认为等同于国家权力、威权关系,以及僵化而极端的社会等级。
因此,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尤其是在韩国、日本和越南,儒学就变成等同于政治现状。在19世纪,当西方到达中国时,正好也是中国政治体系式微以及其许多主要制度衰败的同时。
自192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孔浪潮。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列文森(J。“ph Levenson)在他那具有影响力和思想激发的三部曲《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c n Chma and Modern Fate)中直截了当地说,自50年代以来,儒家传统的衰败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想在思想上恢复其活力充其量是消极的传统主义,这种企图很容易被印上多愁善感的保守心态,或者是恶意反动的污名。列文森的三部曲提出许多有关儒学存续的重大问题,因为中国正面临其他来自西方的选择,例如自由、民主和科学。
许多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优秀思想家都相信,儒家对权威的重视已经成为一种压制:抬高过去压制现在、抬高家庭压制个人、抬高君主压制臣下、抬高男性压制女性、抬高老年人压制年轻人。在他们看来,在中国奋力尝试现代化的过程里,儒学是造成钳制创造性、毁灭个人进取心和自由的主要原因;儒家思想没有拯救或解放的潜在能力。礼仪也不再是学以成人的积极过程,而成为一套矫揉造作的外在礼节,既过时又伪善。
对儒学的这种怀有敌意的描述,最初是一小部分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全面破旧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攻击,然而它很快就变成强而有力的思潮。而且反孔运动又与二三十年代蓬勃兴起的中国民族主义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而现在,人们也承认,儒学为中国人的生活做出许多有价值的贡献,旧秩序的许多缺点是与儒家无关的,甚至是与儒家教导截然对立的,今天的中国仍然可以从自己的文化传统获得很多东西,学到很多东西。
虽然中国现代历史充满了喧闹的革命,儒学却在某种意义上从权力的禁锢、帝制的政体中,以及压制性的权威主义中解放出来,而这些正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所激烈反对的。结果是,我们今天才有一个特殊的机会来检视儒家遗产的宗教一伦理观念。儒家研究在中国又再一次复兴起来,孔子的故乡现在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9月28日都会举行祭孔典礼来纪念这位圣人的诞辰。
最近二十年来,有一些东亚的城市和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戏剧性地证明儒家传统和西方式的现代转化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斥。工业化的东亚近来享有世界上最快速和最稳定的经济发展。能够获得这样的成长率不是靠否认东亚的儒家遗产,而是通过创造性地转化内含于儒家传统中的精神资源。
因此,植根于两千年历史的儒家观点,在整个东亚的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其结果是,儒家传统自身恢复了生气。几乎没有学者怀疑,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精神遗产,儒家传统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即使在20世纪末,它仍然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思考,并丰富我们的生活。不管儒学新时代期的发展是否已经到来,但是它仍然在探索之中。
1、中国的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西方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后,先后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走向了现代化,中国还停留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2、清朝末年,封建统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尖锐,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下,更难富强。3、不论是洋务运动的自强,还是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因封建势力、官僚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太过强大,不能成功。
上一篇:赤壁都有些什么好吃的美食?
下一篇:元宵节习俗国庆节习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