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小县城,出产一种地方性的食品,叫做肉糕。肉糕的价格始终坚挺,难以撼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这种现象出发,似乎可以看到一些经济学的规律。
所谓的肉糕就是用煮了肉的汤加上一些肉沫和淀粉,再加上一些佐料和香油,熬制成的东西。原材料并不贵,但是卖的价格比较贵。虽然人们自己就能制作肉糕,但人们大多想省事儿,不想自己制作,就要到市场上去买。而市场上有几家做肉糕的企业做得非常大,从原来的小手工作坊,到后来的大车间生产,已经完全垄断了市场。虽然肉糕这种东西技术含量并不高,甚至家家都可以做,但生产肉糕的企业宣称掌握了百年秘方,让人们喜欢吃,甚至还宣称肉糕里面加入了中草药,可以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营养,甚至有延年益寿的功效。那么,肉糕果真如此神奇吗?
当然不是。所谓的神奇只是广告透露出来的,却并没有那么夸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生活比较节俭,尤其是过年的时候煮了一锅肉,吃一部分,吃不掉的就腌起来,而煮了肉的腥汤并不能倒掉,在里面切点肉末,放点佐料,搅上淀粉,就可以蒸一锅肉糕了。那时候的猪肉大多比较实惠,都是人工养殖的。很多农村家庭都养着猪,过年的时候杀猪吃肉。那些肉生态环保,煮了之后会胀,而现在的肉却不是那样,大多是养猪场养殖的,定点屠宰,肉煮熟了之后,不但不会涨,而且会严重缩水。人们对现在的肉产生怀疑,煮了肉之后只吃肉,不会利用腥汤做肉糕,而是会直接倒掉。因为人们怕肉里面有一些添加剂残留,或者有不干净的东西,就要把腥汤倒掉。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却不会倒掉腥汤,而是会做成肉糕。有几家小作坊专门做肉糕,逐渐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不但老人孩子爱吃,而且中年人也爱吃。那些时代,人们比较实在,讲究实惠,认为肉糕不是肉,只是用淀粉做的,带有肉末的东西,卖的价格不能比肉还要贵。市场上的肉糕的价格确实比肉低了很多,会吸引很多人选择,甚至人们认为吃了肉糕就相当于吃了肉,有的还用肉糕和蔬菜做饺子馅儿,而不用真的肉做饺子馅儿,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到了现在,似乎不是那么回事了。统一的市场形成之后,小县城的肉糕生产企业实现了市场上的垄断。人们对买到的肉并不是十分放心,煮了肉之后就把腥汤倒掉,不会自己做肉糕了。他们想吃肉糕的时候就到市场上买,买回去直接吃,方便省事儿。但是肉糕的价格却并不低,甚至仅低于肉的价格,而当肉的价格降下来之后,肉糕卖的居然比肉还要贵,违背了市场规律。长期如此,就会被人们视为正常。猪肉在20块钱一斤的时候,肉糕卖到15块钱一斤;猪肉降到10块钱一斤的时候,肉糕降到了12块钱一斤;猪肉到了14块钱一斤的时候,肉糕还是12块钱一斤。如此的定价,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些规律。
倘若生产企业已经完全垄断了市场,就会拥有绝对定价权。肉糕生产企业已经垄断了地方市场,卖多少钱全凭他们自己来定,至于比肉贵还是比肉便宜,已经不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了。喜欢吃肉糕的人总是要吃,多么贵也要买,即便肉糕卖得比肉还要贵,他们也要买来吃,谁都拦不住。而肉糕生产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市场,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每天生产大量的肉糕,通过货运汽车批发出去,卖到周边的县区,占有周边县区的市场。也就是说,肉糕市场不但有生产商,而且有批发商,有中间商赚差价,而不是直接以批发价格卖到市场上。于是,肉糕的价格就水涨船高了。可能生产肉糕的商人卖得并不贵,而一旦经过批发商或零售商的手之后,价格就涨上去了。而人们只能通过零售商能买到肉糕,即便到了生产肉糕的企业里面去购买,也一样会以市场的价格买到,而不会以批发商的价格买到。于是,肉糕的价格比较坚挺,并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去改变,只能通过市场调节来改变。
但不管如何,肉糕的价格还是太高了,因为淀粉的价格并不高,而肉糕里面的肉末也不多,甚至没有几片肉,只有淀粉加上佐料的价格,加上一些香油的价格,也绝对不值12块钱一斤。批发商以5块钱一斤的价格买到大量肉糕,投放市场,就变成了12块钱一斤,价格翻了一倍多,最终要老百姓买单,而控制价格的部门却没有提出异议,也没有加以控制,反而让这种价格变得“合理化”。认为购买高价肉糕不划算的人就不去购买了,尤其到了夏天,肉糕生产企业里面并不是很卫生,里面加了什么东西人们也不太清楚,就不想买了。而不明就里的外地人却喜欢吃一些风味小吃,买了肉糕,吃上一点,算是解解馋,但其实吃的全是淀粉,还花了高价购买,岂不冤哉?
有关部门对肉糕的价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生产肉糕的小企业垄断了地方市场,拥有肉糕的绝对定价权,即便卖得比肉还要贵,也仍然要投放市场,赚取高额利润,最终买单的是老百姓,而老百姓想要自己生产肉糕,已经不太可能了。到底是谁做成了这块市场的生意?又到底是谁促使老百姓买高价肉糕?背后的利益关系确实值得人们深思。从肉糕价格难以撼动的现象可以看到很多市场行为,也可以看到垄断的资本与权力的互动关系,看到老百姓最终买单的结局。或许,真相就是如此隐晦,不能明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