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啦,青岛凉粉闪亮登场。这种海菜凉粉堪称青岛本地独有的菜品。我一直奇怪,同在海边的日照或烟台,为什么不像青岛人这么钟情于海菜凉粉呢?
夏天喝一碗青岛凉粉儿,不仅解暑消腻,还有清理胃肠道的功能。当然,最重要的是品尝青岛的美味。更有上了年纪的青岛人,如今在喝凉粉时不仅是在品味美食,也是在回味历史,怀念那远去的时光。
石花菜凉粉
石花菜凉粉:此青岛凉粉非内地凉粉
走遍大半个中国,都能发现凉粉这种食品,比如四川凉粉、广东凉粉等等,可以用地域来称呼的凉粉足有几十种。在这些凉粉中,多半是用食物制作的,比如绿豆粉儿、豌豆粉儿、荞麦粉儿等等,唯独青岛凉粉是用海里的植物制作的,所谓石花菜凉粉儿。
在青岛接待外地朋友,餐桌上一定要上这道青岛特色菜品,告诉他们此凉粉非彼凉粉。青岛凉粉上桌后,你用它作为餐桌上的话题,足能聊上十几分钟。内陆或南方的朋友,能有几人吃过这温带海洋里的特产呢?
二十多年前曾经到青岛西海岸采访过一家青岛凉粉儿的生产企业,从那位年轻有为的老板口里了解到不少相关知识。据他介绍,石花菜盛产于北纬35度左右的太平洋里,其中青岛海域以及朝鲜日本海域属于盛产区。青岛凉粉用青岛海域的石花菜制作,真是物尽其宜。
好多人觉得石花菜凉粉基本和水一样,除了消暑纳凉,还能有啥营养?那你还真错了。他告诉我说,石花菜不仅含钙、镁、铁等矿物质,所含成分还有抗氧化作用,对降“三高”有辅助作用。
这位老板还告诉我,他在日本考察时发现,这种凉粉还被制作成袋装食品,专门卖给喜欢减肥的女性,据说有清理肠道从而减脂减肥。他们生产的产品,也基本销往日本。好多年过去了,也不知这位老板是否还在从事这个行业?祝他事业发达。
青岛凉粉制作的原料——石花菜。
熬凉粉:一斤石花菜能出三十七八斤凉粉
要将石花菜制作成凝胶状的凉粉,大锅熬制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说到这个熬制程序,总让我想起《易经》六十四卦里倒数第二卦叫“既济”的卦象。此卦表面上的解释就是水与火的共舞。卦象上表明说,下卦是火,上卦是水;水火经过反复磨合最终成功,这就是既济,意思是达到了目标。
熬凉粉的过程基本也是这个样子,只是有熬一遍的和熬多遍的差别。我问过在崂山北村市场现场熬制和销售凉粉的老徐,他说现在基本都是熬一遍,熬几遍多得到的那点儿汤汁儿,如今还不够火钱。至于熬多少时间,一般说至少一小时以上,否则凉粉结不成凝胶状。
某市场上的老徐,正在销售自己制作的凉粉
不过自从众多高科技走入生活后,市场上有人在制作凉粉时,会掺入这类化学制品,目的是让凉粉快速凝胶,而且凝胶后卖相看起来既好看又结实。不过青岛的食客们也不是“好惹的”,他们一般会一眼看出凉粉里的这些“猫腻”,快带拔脚离开就是了。用脚投票,这是人们表达爱憎最直接的方法。
熬凉粉的原料是晾晒干后的石花菜,颜色在紫红与金黄之间。一斤干的石花菜数量真不少,蓬松起来后足有一大抱。一般来讲,一斤普通的石花菜,能熬出三十七八斤凉粉。这种石花菜的价格近年来一直挺稳定的,一般在六七十元左右的样子。
刚制成的凉粉,被切成大块状销售。
拌凉粉:七种配料一个也不能少
凉粉本身只有鲜的凉的感觉,要喝一盘儿口感上佳的青岛石花菜凉粉,最关键的步骤在于制作者的手艺。不同的厨师拌出的凉粉儿,可谓有天壤之别。各家有各家的拌法,但是接近正宗的拌法离不了这七种配料。
先罗列出这七种配料:米醋、蒜泥、香菜末、胡萝卜末、芥菜末、金钩海米和香油。
先说米醋。红瓦绿树一定是碧海蓝天的衬托下才臻于完美,同样,青岛凉粉一定搭配青岛米醋才够味道。我曾经试过用镇江香醋或山西陈醋,凉拌后的石花菜凉粉的鲜美全被醋味给盖住了。孤舟上的蓑苙翁,只有独钓寒江雪时,这画面才有味道;你让这老翁在杏花村前骑牛吹笛,怎么看也觉得不舒服。有些感觉是无法讲道理的。艺术如此,美食也大抵如此。
蒜泥必不可少,没有蒜泥就没有青岛凉粉。蒜泥必须是用蒜臼子捣出来的,拍碎或切片的大蒜不会释放出那种味道。还有人觉得,捣出来的蒜泥最好放一段时间,让蒜泥发一会儿酵,用青岛话说叫“呼腾”了——关于这两个字,我查了多种青岛方言书籍,一直未找到相应的两个字,愿方言达人告诉我。——用这样的蒜泥拌出来的凉粉,才更能体现它的鲜美。
上佳的金钩海米
还有一种配料是金钩海米。这种海米不需要有多大,最上等的是春天野生的蛎虾晒制的,如果海米里还能带点儿黑亮的虾仔儿,那味道更“带劲”。野生蛎虾晒制的海米如今成了奢侈品,权且用养殖虾晒的海米代替吧。不过时下一些酒店为节约成本,连海米也舍不得放,干脆用虾皮儿代替。即使用虾皮儿,也聊胜于无。
其它几种配料大家都知道。要注意的是香油不能少,而且要适量多加一点儿,这样才能更与凉粉的鲜美相融合。腌制的芥菜在青岛俗称“疙瘩头”,既要切成细末儿,还要注意不能太咸。
疙瘩头咸菜要切成末儿,拌入凉粉中。
喝凉粉:栈桥和崂山都分大碗小碗
凉粉在被熬制后,一般是用大型的器具盛着,咱购买时当然只能选择其中的一块儿。那么拌凉粉时,这整块的凉粉是切条还是切块呢?
我记得四十年前的老青岛凉粉是切条的。巴掌大的一小碗儿凉粉里,盛着数不清的条条状的冰粉片儿。为什么那时的凉粉要切成细薄片儿的开关呢?厨师朋友分析说,切成细薄片后的冰粉容易入味,切块或者切得太厚,都与入味相矛盾。
另外重要的原因,我想可能与当年销售凉粉的环境有关。数十年前的凉粉,多聚集在栈桥、海水浴场、崂山等青岛最早的旅游景区里,商贩们拿着家巴什儿来此做这桩小买卖,设备自然很简陋。在切凉粉时,多是摊主把整块的凉粉放在手心里,用刀先竖刀下去切成薄薄的大片,再补上几刀改成小细条。
记得小时候逛栈桥,家长也就给两三角钱,除去来回坐公交车要花钱外,剩下的钱只能买碗凉粉喝了。在我的记忆中,栈桥的凉粉摊儿在如今栈桥入口的东侧,好几家摊位摆在那里,基本紧靠海边的铁栏杆了。
这些摊贩还在地下放几张很矮的小桌子,桌子旁边一溜马扎子。做好的凉粉儿则摆在自己眼前的摊子上,大碗的排一排,小碗的排一排;前者一角一碗,后者五分一碗。
青岛栈桥
除了在栈桥喝过凉粉外,我还在崂山北九水景区里的路边摊儿上喝过,价格似乎也是五分一小碗,一角一大碗——不像现在,进了收费景区什么商品都贵好多。当时的太清宫一线也有卖凉粉的,似乎没有北九水的摊位多。——我回忆的那个时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那几年,我现在能记住的,也就大体这些。
青岛老记:青岛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