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学期悄然到来
行李箱的滚轮刚碾过报到时的雀跃
校园里的桂香正悄悄酝酿着新的故事
无论你是刚踏入校门的新生
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好奇
还是重返校园的老生
漫步在熟悉的校园
食堂窗口的烟火气
静静等待我们探寻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树梢
轻轻洒满食堂的灶台
总有一缕香气比闹钟更准时地飘来
这缕香气里
藏着毕业学长学姐跨越山海
仍念念不忘的牵挂
藏着在校师生早餐桌上
雷打不动的“C位”
更藏着被历届山大人反复认证的
“食堂必吃传奇”
它,就是赵甲林师傅
用三十八载春秋
揉进面团、煎进晨曦里的
山大鸡蛋饼
热气腾腾的鸡蛋饼
配一根烤肠、一杯豆浆
点亮一整天的学习生活
如此美味,也许你已经探索过
也许还没有遇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鸡蛋饼的“诞生记”
以食堂为家
38年“凌晨3点的约定”
1987年,18岁的赵甲林
带着青涩与热忱
经招工成为山大食堂的一员
彼时的他,毫无厨房工作经验
却凭借着一股
“把食堂当第二个家”的韧劲
从零开始,学起揉面、发面、掌勺
“那时食堂活儿全靠手工
早点要赶在师生上课前备好
凌晨三点就得开工。”
这个习惯,从他入职第一天起
便坚持了38年
无论寒冬酷暑、风雨阴晴
只要身体允许
他从未缺席过早餐筹备
提前和面醒发、调试馅料配比
只为让同事们到岗后能快速上手
让师生们吃上热乎的第一口
同事们提起他总说:
“老赵是个实打实的‘老黄牛’,
话不多,活儿最细。
面团在他手里揉得匀,
火候掐得准,
三十八年如一日的较真,
太难得了!”
当凌晨的厨房亮起灯
他揉面的力道唤醒麦香
面饼在电饼铛上“滋啦”作响
蛋液铺展成金黄的圆晕
香料的咸香混着热气升腾
山大人的一天
便从这口烟火气里正式开始
从“奇想”到“顶流”
藏在饼里的创新与匠心
这道火遍校园的鸡蛋饼
最初源于一个简单的念头
早年食堂早餐品类单一
看着窗口常见的葱花饼
赵甲林突然灵光一闪:
“鸡蛋有营养,能不能打进去试试?”
灵感落地从不是偶然
他反复试验发面的软硬度
蛋液的配比、火候的大小
终于摸索出独一无二的配方
面要发得“不软不硬有嚼劲”
碱与盐的比例得精准拿捏
“碱是骨头,盐是筋,
碱大发黄苦,碱小发酸裂”
水温更要跟着季节变
天冷用30度温水醒面,
天热换凉水锁鲜
如今,这道凝聚巧思的鸡蛋饼
每天能卖出2000-3000个
而赵师傅的创新不止于此
他研发的小笼包同样成了“爆款”
鲜汁饱满、价格亲民
每天600余屉的销量
让窗口一到饭点就排起长队
“做吃的,半点马虎不得。”
即便后来升任餐饮部副主任
兼一层食堂主任
他仍守在一线
从调料配比到安全巡查
每个细节都亲自把关
为了让这口“山大味”延续
他还主动“传帮带”
把多年经验毫无保留地
教给各校区来取经的同事
舌尖上的牵挂
“常回来尝尝我的饼”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食物是最暖的记忆载体
对山大人而言,鸡蛋饼的香气里
藏着早八课的匆忙、图书馆的清晨、
毕业季的不舍
常有已离校的学子打来电话:
“赵师傅,外面的鸡蛋饼
都没有您做的味儿,
真想回去再吃一个!”
这份认可,是赵甲林最珍贵的勋章
曾作为后勤代表站上毕业典礼的他
接过学生献花时听到那句
“四年吃得特别好,谢谢您”
眼眶瞬间发热
“看着孩子们吃得香,再累都值。”
如今,他总跟毕业的学生念叨:
“十年、二十年,不管走多远,
都回来尝尝我做的饼!”
这朴实的叮嘱里
是一位食堂师傅对学子最深的牵挂
如果你在食堂遇见
工牌编号为10003的他
不妨停下脚步聊两句
他总会笑着讲起鸡蛋饼的故事
讲起这三十八载与山大的烟火情缘
嘿,亲爱的小山竹
或许你已在早餐窗口与它相遇
或许还未解锁这份“山大限定美味”
这个开学季
不妨循着香气走向食堂
热气腾腾的鸡蛋饼
配着豆浆与烤肠
品尝山大为你准备的
第一份温暖吧!
视频 | 赵成擘
文 | 周丰硕
编辑 | 史芳菲
责任编辑 | 苗立群 唐愈新
审核 | 林竹 孟丽 曹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