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西藏昌都市察雅县,艳阳高照。
在扶贫开发产业园一隅,玛业堂文化艺术公司(以下称“玛业堂公司”)内,整齐摆放的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唐卡作品,成为了市场宠儿。“最近全国各地咨询和下单的电话不断,产品供不应求。”玛业堂公司负责人多吉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正加班加点生产,确保每一幅唐卡都能尽快送到客户手中。
▲7月4日,西藏昌都察雅县扶贫开发产业园,唐卡画师在画室聚精会神地进行绘制 。记者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昌都市察雅县,一个曾经手工业“小而散”的地方,如今因扶贫开发产业园的建成而焕发新生。一件件传统手工艺品在这里展现出勃勃生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产业援藏是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有效路径。
自1994年启动援藏工作以来,重庆始终把产业援藏作为重中之重,致力于通过产业合作促进昌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扶贫开发产业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重庆产业援藏的一个成功案例。
30年来,重庆坚持“昌都所需、重庆所能”的原则,通过精准施策、项目带动,持续深化与昌都的产业合作,为昌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重庆与昌都正共同绘制一幅产业合作的新画卷。
筑巢引凤
让特色优势产业聚链成群
扶贫开发产业园位于察雅县烟多镇,距离县城4.5公里。2018年,由重庆帮扶建设的扶贫开发产业园正式落成,彻底改变了当地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格局。
产业园内,玛业堂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作为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多吉创立的公司,公司依靠精湛的手工艺,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公司产品供不应求,订单不断,年销售额最多能达到80万元。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促进了唐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7月4日,西藏昌都察雅县扶贫开发产业园,手工艺人在生产藏族传统工艺品。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然而,在入驻产业园前,玛业堂公司却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唐卡作品都是分散在村民家中加工,不但生产效率低而且质量没有保障。同时,受条件限制,学徒也不多,带动力不强。”多吉说,由于零散无序的生产方式,销售渠道也一直打不开,一年销售额不足 15 万元。
2018年,多吉听说重庆援藏工作队在察雅新建了扶贫开发产业园,不仅房租全免,还提供基础设施、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多吉当即决定将公司搬到产业园。
如今,多吉在产业园的车间有300多平方米,熟练工人从3名增加到了11名,同时还有20多名学徒。
“学徒每月的工资是3500元左右,学成毕业后,可以继续留在企业上班,也可以自己创业,加工好的唐卡,公司可以帮助寻找销售渠道。”多吉说,自从搬来了扶贫产业园,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唐卡制作的队伍中来,他们不但可以在家门口工作,还增加了收入,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今年以来,就已经接到50多万元的订单,比往年增加了不少。
▲7月4日,西藏昌都察雅县扶贫开发产业园,由手工艺人生产的藏族传统工艺品。记者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7月4日,西藏昌都察雅县扶贫开发产业园,唐卡画师介绍制作唐卡颜料的矿石。记者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在产业园里,不同于单打独斗的传统发展模式,企业抱团发展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据重庆援藏干部,察雅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徐坤介绍,除了唐卡产业外,产业园还涵盖了金银器、藏香、藏式家具等多个高原特色产品领域。园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不仅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实现产业内的协同发展,企业之间还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此外,重庆不仅投入资金建设产业园,还派遣专家团队前往昌都,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帮助其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产业园还积极对接重庆市场,拓宽销售渠道,让昌都的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过去没落的传统工艺品又焕发活力,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利器。
扶贫开发产业园,生动诠释了重庆产业援藏“从‘输血供氧’向‘造血制氧’转变”的帮扶理念。多吉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
目前,产业园入驻企业15家,年产值达1.4亿元,不仅使当地手工业由“小而散”向“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转变,还带动当地25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也为昌都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引源活水
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通过东方甄选直播带货昌都农特产品,我们的青稞麦片不到一小时就卖断货了!”4月底,昌都市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亲公司”)董事长易川虎兴奋地在朋友圈“报喜”。
君亲公司前身是西南大学产学研孵化的创业企业,2017年作为产业援藏项目,由重庆援藏工作队引进昌都,主要从事青稞食品研发、精深加工、销售,以及青稞种质资源的培育、种植和研究。
易川虎朋友圈中所提到的被东方甄选卖断货的青稞麦片,是君亲公司的一款明星产品。或许许多人不会想到,这款西藏农特产品背后却有着深厚的“重庆基因”。
▲7月4日,西藏昌都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访公司董事长易川虎手捧青稞原料。记者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这款青稞麦片的生产线,是由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刘雄带队,花了两年时间,运用国家发明专利建设而成。”易川虎说,公司自成立以来,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高等高校的科研力量,逐步形成了以青稞种植、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作为重庆援藏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君亲公司不仅填补了昌都地区青稞深加工领域的空白,还成功将青稞制品出口至欧美国家。
▲7月4日,西藏昌都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品。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目前,君亲公司建有三条西藏领先的青稞食品自动化生产线,该生产线满负荷年产量1万吨,产值1.8亿元,可实现利润约3000万,贡献税收约2400万元,解决直接就业100人以上。
▲7月4日,西藏昌都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外景。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产品的销售火爆,势必会带动当地原料的供应。易川虎给记者算了笔账,按满产算,仅这一条线每年大概需要7000吨左右的青稞原料,以目前青稞市场价每吨6000元左右算,每年原料的采购成本就超过了4000万元。“七年时间里,我们通过青稞原料采购为当地群众增收530余万元。”易川虎说。
不仅如此,在重庆市援藏工作队的协调下,君亲公司不仅获得了大量的订单,还解决了用工、原料、物流等一系列难题。同时,工作队还积极帮助君亲公司申请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备案,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了君亲公司的快速发展,也为昌都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重庆援藏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多种方式,助力昌都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2023年重庆援藏工作队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2个,到位资金9.7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到位资金8.64亿元。
除了君亲公司外,立足昌都作为西藏地区“东大门”和南亚“桥头堡”的区位优势,重庆援藏工作队还推动83家渝籍企业落户昌都,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为昌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汇聚市场援藏力量,不断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文旅引擎
康巴花都“解锁”乡村振兴“致富密码”
在距昌都市类乌齐县城西8公里处,类乌齐镇的康巴花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33岁的当地居民其美拥忠开的一家名叫“其美白玉店”餐饮店,成为不少游客光顾的热门店。这家餐饮店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地道的藏式美食,更为其美拥忠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
其美拥忠,一位世代居住在类乌齐县的牧民,原本以放牧为生,生活并不富裕。然而,随着康巴花都景区的逐渐成型和游客量的不断增加,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决定在景区内开设一家餐饮店。
在重庆援藏工作队的帮助和支持下,其美拥忠的餐饮店顺利开业,店内主打地道的藏式美食,如酥油茶、青稞酒、牦牛肉等,深受游客喜爱。
同时,餐饮店的开设也为其美拥忠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据他介绍,在旅游旺季时,餐饮店的日均营业额能超过1万元,远高于他过去放牧的收入。
“以前我们以放牧为生,收入很不稳定。现在有了这家餐饮店,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其美拥忠感慨地说:“感谢重庆援藏工作队打造了康巴花都景区,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来,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
康巴花都,以其独特的高原风光和浓厚的康巴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然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牧区,鲜有人问津。
自2018年起,重庆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依托西藏类乌齐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而后,一批批重庆援藏干部接力投入景区建设。
2019年,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285万元,制订了康巴花都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4A 级旅游景区创建规划等系列规划;
2022年,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投入1716万元,实施了康巴花都片区文旅融合、营地提升等工程,并于2023年12月成功创建为类乌齐县首个、昌都市第三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今,康巴花都成为昌都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5月至9月,是康巴花都的旅游旺季,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享受高原的纯净与美丽。康巴花都的建成,带动当地群众81户416人参与旅游经营,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昌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3年,康巴花都全年接待游客90267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74.83万元。
▲7月6日,昌都市类乌齐县康巴花都,帐篷夹在蓝天与草地间,别具特色。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7月6日,昌都市类乌齐县,鸟瞰康巴花都一角。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放眼藏东,重庆产业援藏的事例不胜枚举。重庆历批援藏工作队坚持“富民兴藏”重要原则,聚焦“昌都所需”,竭尽“重庆所能”,嫁接“巴渝优势”,孵化“藏东品牌”,推动昌都产业结构优化,成为重庆产业援藏的一个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