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洞马鲛鱼丸制作技艺”是阳西县级非遗项目。
刮鱼肉要刮三次,才能把存留在鱼肉里的鱼筋、鱼刺都弄出来。
经过剔肉、刮肉、搅拌等多道工序后,就到了下锅煮制环节。
马鲛鱼刺少肉多,肉质细嫩洁白。
马鲛鱼丸端上了更多人的餐桌。
马鲛鱼丸是儒洞人对美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智慧结晶。
在儒洞镇,有一道以马鲛鱼为主料的菜品——马鲛鱼丸。“儒洞马鲛鱼丸制作技艺”是阳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地群众用匠心保护和传承着这项非遗技艺。
在儒洞镇的一家饭店里,老板赖品迁专注地制作着马鲛鱼丸。只见他熟练地将一条约7斤重的马鲛鱼洗净处理后,迅速剔除鱼骨,然后细心地把鱼肉分离出来。在关键的刮肉环节中,赖品迁用刀沿着鱼肉表面反复刮动,力求将鱼肉磨平、磨滑、磨细。随后,往鱼肉碎中加入适量清水和佐料,按顺时针方向搅拌,直至放入筷子能立于鱼肉泥中。
据赖品迁介绍,马鲛鱼刺少肉多,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是制作鱼丸的理想选择。只有选用新鲜的马鲛鱼,才能保证鱼丸的鲜味与口感。“制作鱼丸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好刮鱼肉这个步骤,一定要刮三次,才能把存留在鱼肉里的鱼筋、鱼刺都弄出来,吃的时候才不会被鱼刺卡住喉咙。”赖品迁说,如果不刮到位的话,鱼肉就不够细腻,鱼丸的口感也就不好。
经过剔肉、刮肉、搅拌等多道工序后,就到了下锅煮制环节。赖品迁抓起一团鱼肉糊,掌心微微用力,让鱼肉泥从虎口处自然挤出,再用汤勺一刮,一颗圆润的鱼丸就成型了,随即落入锅中。
“儒洞马鲛鱼丸制作技艺”是当地群众对美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智慧结晶。赖品迁自幼便跟随父辈学习制作马鲛鱼丸,与这门手艺相伴了40多年。如今,他不仅坚守着传统制作技艺,还与后辈共同开辟网上新销路,让儒洞镇特色美食端上了更多人的餐桌。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 赫鹏翀
通讯员 黄心怡
图片:谢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