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报道标题:“反骗老,是一场‘持久战’”,内容中指出,很多 老人子女在网上分享维权退款的经验。
养生保健的热潮早已浸透日常 —— 小区药房的保健品专柜前总围着银发族,电商平台养生品类的年销量逐年攀升,行业产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突破新高。可与之相伴的,是 “养生保健品坑老、骗老” 的质疑声一年比一年尖锐,更催生出一道刺眼的对立场景:捧着保健品盒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而皱着眉反驳 “又是智商税” 的,往往是他们的儿女。这种矛盾持续了好些年,却少有人追问:老人对保健品的执着,真的只是 “糊涂被骗” 吗?
其实,不少被年轻人归为 “智商税” 的保健品,藏着老人实实在在的体验。楼下李伯伯坚持吃钙片三年,以前爬三层楼就腿软得扶墙,现在每天能绕小区走两圈;社区活动中心里,常吃复合维生素的王阿姨和同龄邻居坐在一起,面色红润度、说话的底气明显不一样 —— 这些不是商家的宣传话术,而是街坊邻里能亲眼看见的变化。市场监管总局早有明确标准:正规保健品需通过严格审批才能标注保健功能,那些合规产品确实能在补充营养、改善身体机能上发挥作用。很多老人花的钱,不是买 “虚无的承诺”,而是买 “便秘少了”“睡眠稳了”“走路不疼了” 的实在感受,这些体验,远比 “科学理论” 更能打动他们。
年轻人很难懂,老人对保健品的依赖,本质是对身体衰退的无奈抵抗。当自己爬楼梯越来越慢,夜里总醒,膝盖一受凉就针扎似的疼,当医生轻描淡写一句 “年纪大了都这样”,他们不甘心 “只能忍着”。这时候,一款宣称 “护关节”“助睡眠” 的产品出现,对他们而言不是 “傻”,而是抓住了一根 “能让自己舒服点” 的稻草。邻居赵阿姨曾跟我念叨:“不是不知道要运动,可疼起来根本迈不开腿,吃这个至少能让我晚上睡个整觉。” 年轻人习惯用 “数据”“原理” 衡量一切,却忘了老人面对身体失控时的恐惧 —— 保健品于他们,不只是产品,更是对抗衰老焦虑的心理慰藉。
更核心的分歧,藏在对 “生命质量” 的不同理解里。很多年轻人觉得 “人终究会死,养生没用”,却忽略了老人更在意 “活着的时候少遭罪”。养生保健从来不是 “求长生”,而是 “让日子过得有质量”:不用因为便秘蹲半小时厕所,不用因为缺钙不敢出门散步,不用因为失眠白天昏昏沉沉 —— 这些在年轻人看来 “微不足道” 的改善,对老人而言就是 “好好活着” 的底气。社会总在回避 “人生必死” 的事实,却又用这个事实否定养生的意义,可对老人来说,保健品能带来的 “少一点痛苦”,就是值得花心思追求的价值。
当然,我们绝不否认市场乱象的存在 —— 有些商家把普通食品包装成 “保健品”,夸大 “能治病”“防癌症” 的功效骗钱,这也是市场监管总局、消协反复提醒消费者的重点。但不能因为少数乱象,就把所有保健品一棍子打死,更不能无视老人背后的健康需求。儿女与其一味指责 “被骗”,不如花点时间帮老人分辨:看包装上有没有 “蓝帽子” 保健标识,查生产厂家是否在监管名单内,咨询医生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监管部门持续严查虚假宣传、违规产品,才能让真正有用的保健品留在老人身边,把坑人的 “伪保健” 彻底清出市场。
养生保健从来不是 “骗局” 的代名词,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当年轻人能放下 “我比老人懂” 的傲慢,试着理解他们对健康的渴望;当市场能在监管下变得更透明,让合规产品真正服务于人;当 “反对” 变成 “一起把关”,那道横在老少之间的对立鸿沟,才能变成守护健康的桥梁。毕竟,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追求 “少生病、过得舒服”,从来都不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