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凭借丰富的优质蛋白质、钙和B族维生素,成为不少人日常青睐的健康饮品。但在超市货架上,许多标注“酸奶”的产品实则是含糖量高、营养价值低的含乳饮料或乳味饮料,长期饮用易引发龋齿、超重肥胖等问题。掌握科学挑选方法,才能避开“假酸奶”陷阱。
按照国家标准,酸奶可分为四大类:酸乳、发酵乳、风味酸乳、风味发酵乳。从菌种来看,不带“发酵”字样的酸乳与风味酸乳,仅含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两种特定乳酸菌;带 “发酵”字样的发酵乳与风味发酵乳,除上述两种菌外,还含有嗜酸乳杆菌等其他乳酸菌。
从原料和营养来看,不带“风味”的酸乳与发酵乳,原料只有牛乳和乳酸菌,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2.9 克/100克;带“风味”的风味酸乳与风味发酵乳,除含不低于80%的牛乳和乳酸菌外,还添加白砂糖、果粒等配料或食品添加剂,蛋白质含量需不低于2.3 克/100克。目前市场上多为风味型酸奶,即便标注“原味”,多数也添加了甜味剂,纯粹无添加的酸奶因口感过酸,接受度较低。
区分真假酸奶有三个核心要点。一是看产品类型,国家标准要求生产商在食品标签醒目位置标注真实属性名称,若标注为“含乳饮料”或“饮料”,则属于“假酸奶”,部分企业可能将标签字体缩小或放在不显眼处,需仔细查看。二是看配料表,真正的酸奶配料表第一位必然是生牛乳,若“水”排在首位,大概率是含乳饮料或乳味饮料。三是看营养成分表,蛋白质含量低于2.3克/100克的产品,不符合酸奶营养标准,属于“假酸奶”。
挑选时还需关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牛奶天然碳水化合物含量为5%~6%,而多数酸奶因添加糖,碳水化合物含量飙升至10%~15%。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 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尤其要注意果粒酸奶,水果加热灭菌时会变酸,需添加更多糖调味,且不少产品用高糖果酱替代新鲜果粒,进一步增加糖含量,应尽量少选。
脂肪含量也不能忽视,普通酸奶脂肪含量通常为2.5~3克/100克,若脂肪含量异常高,可能添加了奶油。过多奶油会引入大量饱和脂肪,不仅降低钙、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密度,还不利于血糖和血脂控制。
学会这些挑选技巧,才能选到真正营养健康的酸奶,让酸奶真正发挥其健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