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走亲戚,不拎点东西总觉得空落落的。现在倒好,超市里堆的全是礼盒,烟酒茶、保健品,有时候挑半天都不知道选啥 —— 主要是总怕送的不实用,人家转头又转送别人了。哎,你说搁古代,人们拜年都送啥啊?我之前查资料才发现,跟现在比那真是太实在了,一点不搞虚的。
就说晋朝吧,那会儿人过年流行送 “五辛盘”。你猜是啥?其实就是盘子里装着葱、蒜、韭菜,还有胡荽和芸薹,全是些日常能吃的蔬菜。现在看这玩意儿多普通啊,可在当时,这可是好东西!说是吃了能驱寒,还寓意着五谷丰登。想想也是,过去日子苦,能凑齐这五样新鲜菜就不错了,拎着去邻居家,人家肯定高兴 —— 毕竟能直接端上桌当菜,比现在送那些华而不实的礼盒强多了。
还有 “年盘”,听这名儿就知道,肯定跟吃的有关。就是把腊肉、熏鱼、还有自家做的糕点啥的,装在一个大盘子里,沉甸甸地拎去拜年。你可别觉得这寒酸,过去谁家能经常吃到肉啊?平时都是省着省着,就盼着过年能开荤。所以要是收到这么个年盘,那简直跟收到宝贝似的,一家子都能跟着解解馋。我姥姥还跟我说过,她小时候过年,邻居阿姨送了块猪油糕,她能藏在兜里,分三天才吃完,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甜。
对了,你有没有好奇过,古人咋不送烟酒呢?其实也不是完全不送酒,但很少把酒当正经拜年礼。那会儿酿酒多费劲啊,粮食都不够吃,哪有那么多粮食酿酒?一般都是自家酿点米酒,过年聚餐的时候拿出来一起喝,哪舍得单独拎一瓶送人?至于烟,更别说了,过去抽烟的人少,而且烟叶子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哪像现在,烟柜里一排一排的,想买啥样的都有。
除了吃的,古人还爱送些小玩意儿,看着不起眼,用处却大。比如皇历,不是现在那种薄薄的日历,是厚厚的一本,上面不光有日期,还有啥时候适合种地、啥时候适合搬家,甚至连结婚选日子都有讲究。过年送一本皇历,就跟现在送个实用的小电器似的,人家天天看,一看到就想起送的人,多贴心啊。还有荷包,我妈现在还留着我姥姥给她绣的荷包,上面绣着朵牡丹,针脚特别密。过去姑娘们都爱绣荷包,过年送给闺蜜或者家里长辈,能装钱,能装香料,揣在怀里还香喷喷的,比现在送个钥匙扣有心意多了。
不过文人墨客送礼就不一样了,那讲究的是 “雅”。我之前看纪录片,说北宋有个画家叫赵昌,画了幅《岁朝图》,上面摆着古董、书画,旁边还画了几枝梅花,看着就特别有年味。从那以后,文人之间过年就爱送画,不像咱现在,送幅画还得考虑人家家里装修搭不搭。还有 “拜年帖”,也不是现在那种打印的贺卡,是主人自己亲笔写的,字里行间都是掏心窝子的话。比如元代那个书法家赵孟頫,过年还给朋友送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是好东西,文人收到这个,比收到啥都开心 —— 毕竟天天写字画画都能用得上,多实在。
最有意思的是明末清初的张岱,他在书里写自己过年送 “山上雪”,还有个叫戴延年的,说有人送 “空中云”。我当时看完都懵了,雪和云咋送啊?后来才想明白,这就是文人的浪漫呗,可能是装一瓶雪水,或者写首诗形容云,透着一股别人不懂的雅致。咱普通人哪玩得起这个,还是觉得送块肉、送盒点心来得实在。
现在想想,古人送礼真是有意思,不管是老百姓送吃的,还是文人送字画,都带着一股子真心实意。不像现在,有时候送礼就跟完成任务似的,礼盒越做越精致,里面的东西却不咋地。上次我收到一个水果礼盒,外面包装花了不少钱,打开一看,里面就几个快坏的苹果,你说气人不?
你要是收到古人送的那些礼,会喜欢不?比如那个五辛盘,你能接受吃生蒜吗?我反正觉得挺有意思的,评论区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