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柴火煮的粽,最好吃了!”5月30日上午,刘东群看着厨房里几口正在熬煮的大锅,骄傲地介绍。灶膛内,柴火烧得通红;炉头上,水蒸气氤氲蒸腾。大锅里煮着的,是美味,更是“非遗”。200多颗鹤山市第四批县级“非遗”——宅梧柴火粽,经历约7个小时的熬煮后,即将出炉。除了是端午佳节的应节美食,宅梧柴火粽还被宅梧群众当作喜庆的乡镇。如今,宅梧柴火粽更成为鹤山著名的特产手信,是“江门三点三”休闲时光的必备美食。
每逢喜事吃粽子
刘东群是江门鹤山市宅梧镇人。小时候,老人经常跟她提起一个“表村出皇娘”传说。据传,南宋时期,宅梧表村苏姓家族有一个民间女子。她因几次机缘巧合成为了贵妃。虽然贵为妃子,但苏贵妃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逊和善良。每逢重大节日,她都会把自己包好的粽子送给家乡的穷苦百姓。乡亲们也因此感恩戴德。“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粽子在宅梧人生活中有多么重要。”刘东群说,宅梧人做柴火粽子的历史已有500多年。
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应节美食。而在宅梧,人们对粽子的喜爱不分节庆。刘东群介绍:“宅梧无论是生日、新居入伙、添丁满月、结婚,还是其他喜庆节日,村民们都会包粽子来吃。在宅梧,粽子就是喜庆的象征。”
柴火慢熬出美味
表村如今属于宅梧镇双龙村委会。5月30日上午,记者依照定位前往当地一个荒废的村小学校址。这里已经被刘东群改成一间粽子加工场。
工场内,几位阿姨正在有条不紊地包粽子。码叠好几片粽子叶、卷成漏斗状,依次倒入米、豆、五花肉、咸蛋黄、元贝、虾米等,包裹好后用草绳扎紧。不到1分钟,一颗拳头大小的粽子就包好了。据悉,宅梧柴火粽制作过程工序繁多,包括摘粽叶、洗粽叶、制作绑绳、淘米、剔肉、去皮、切肉、裹扎、烧制等,所有环节全靠手工。
刘东群介绍,宅梧柴火粽在草绳用料,粽叶和食材处理,烹饪方式等方面有着“独家秘方”。包裹种子的草绳取材自当地野山姜根茎,“野山姜辛温驱寒,益气补脾,经常适量食用能调理脾胃虚弱的状态,改善虚寒性的体质,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且对感冒发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粽子制作时,全程均用山泉水。譬如粽子叶用山泉水洗净,放入锅中焯水、煮至变软,然后捞出泡山泉水冲洗,待变凉后备用;包粽子用的米均为糯米,用山泉水洗净即可,不用泡水。
而最重要的烹饪环节,则全部依靠柴火熬煮。刘东群说,柴火灶上大锅装上山泉水、大火烧灶,趁着“冷水冷锅”时,一颗颗粽子依次投入水中,“不能一下全倒进去,怕粽子叶被撞破,影响质量。”每一锅能放200多颗粽子,“不能放太满,要给粽子翻身的空间,让粽子受热均匀。”水烧开之后,要不时给粽子翻身,让糯米充分熟透,馅料充分融入糯米当中,“每隔3个小时就往灶膛添一根柴,让灶头保持一定温度,不能太旺、也不能熄火。”从水开后计时,熬煮约7个小时才可出炉。“用煤气或者其他方式煮出来的粽子,味道总会差一些。”
记者品尝一颗刚出炉的粽子,感觉其紧实度适中,米粒不会压得太实、也不会太松散;一口下去,口感富含肉的油润和米豆的清香,而且米粒吃口清爽,不会太黏稠。一颗粽子下肚,肠胃感觉轻松、毫无滞胀感。
“粽”里寻找致富路
刘东群介绍,小时候她便跟着家里长辈学习宅梧裹粽制作技艺。长大后虽然到外地工作生活,但一直忘不掉家乡宅梧粽的味道。2020年回乡探亲时,她发现村里有较多富余劳动力,于是便盘活闲置多年的表村小学,开设粽子加工场,同时聘请附近2条村的10多名妇女一起包粽子,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目前,她已开发出传统咸肉、西米豆沙、碱水、鲍鱼金蚝、红豆相思、五谷杂粮等口味的粽子,成为鹤山当地闻名的特产手信。
据悉,今年,粽子加工场从3月就开始接单生产,最近一段时间,更是进入生产销售的高峰期。目前,粽子厂每天可以出货2000多条粽子,销往江门、佛山、广州等地,预计今年销量可达12万条,其中3万多个粽子通过电商渠道卖到全国各地。
在刘东群的努力下,2022年,宅梧柴火粽加工技艺入选了鹤山市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宅梧柴火粽子不仅打开了销路,也打响了名声。不少广州名厨、国外友人慕名前来体验、品尝,众多客户提前预订粽子。刘东群的愿望很朴素:“我就是想把宅梧柴火粽传承下来,让宅梧粽走出鹤山,走出广东,同时也可以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让村子通过粽子走向致富路。”
文 | 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朱强 唐景华 廖守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