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南方,不少人一定听说过这盘菜——炒田螺。但并不是所有的螺都可以食用,好比接下来要提到的福寿螺。进入初夏,西湖的荷花即将盛开,若细心发现,你会看见荷叶杆上有些粉红色“疙瘩”,这就是福寿螺的蛋。
进入夏天,西湖荷花准备登场。各大荷区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些心急的花骨朵也蓄势待发。
然而,年年这时候,都有“不速之客”来凑热闹,谁呢?福寿螺。
橙友“Linda”发帖说:“曲院风荷的荷叶亭亭玉立起来,福寿螺就已经攀上叶茎,产了一团又一团的粉红色卵,可否灭杀一下,不然西湖里的福寿螺会越来越多,大煞风景的。”
橙柿互动记者联系了花港管理处和西湖水域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西湖景区对福寿螺专项整治行动近几年一直在进行,结合福寿螺习性,主要采用人工捕杀方式,利用网兜和手工对成螺和卵块进行清理,打捞后再统一进行集中灭杀处理,以免造成再次传播繁殖。对于橙友反应的发现福寿螺卵的区域,工作人员已第一时间去现场进行清理。
接下来,西湖景区也将继续加大清理福寿螺的频次和力度,保护好西湖水生态。
来认识一下让人头疼的福寿螺。
福寿螺,属瓶螺科,又称大瓶螺、苹果螺,是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一种大型淡水食用螺。换句话说,它是外来入侵物种。
20世纪80年代,福寿螺作为高蛋白食物被引入我国广东,但因口味不佳,后被抛弃,成为饲料,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了天然湿地,在全国各地迅速蔓延。
从2012年开始,西湖里发现福寿螺有增多的趋势后,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就着手防治,并将“清螺”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持续推进。
随着近期气温不断上升,每年4-6月都是西湖里福寿螺的繁殖高峰期,耐不住寂寞,纷纷爬出水面,在水生植物上、沿岸石块上产下粉红色卵块。
福寿螺产的卵,看起来像棉花糖,而且基本在水线以上,比如岸边或水生植物的枝叶上,它的繁殖力十分惊人,一年可产卵20-40次,每次产卵几百至上千不等,产卵量可达3-5万粒。这样一来,就会和水里其他生物抢夺食物。2003年中国环保总局(现生态环境部)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并且目前没有天敌。
面对外来入侵物种,我们通常会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吃掉它,比如小龙虾。那么福寿螺,人可以吃吗?答案是不可以。
福寿螺虽然跟田螺相貌相似,但其实还是有区别的。福寿螺的外壳颜色呈黄色,田螺的外壳颜色则为青褐色;福寿螺壳薄较脆,螺口大,壳口无黑色框边,田螺壳口有黑色框边;福寿螺椎尾较平而短促,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个体较田螺大。
最主要的是,福寿螺不能吃,它是广州管圆线虫的寄主,这种寄生虫可进入人脑等器官,使人发生急剧的头痛,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抽搐等症状,重者可导致瘫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