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都夢想著來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不過說走就走,也要帶著行李箱,訂張火車或者飛機票,順便查查攻略,APP上定個酒店,還沒下車一站式服務已經到位,人生就是如此幸福。
不過這種一站式服務顯然不適用於古代,沒有網絡沒有便捷的交通,甚至連住宿都不能保證,這要怎麼辦呢?
雖然條件有限吧,不過這絕對是不能抑制古人們旅遊的熱情的,文壇大佬們四處遊玩,留下瞭各種名篇,我們現在旅遊有看城市風光,有遊樂園園遊會,也有看山看水,還有尋訪古跡,對於古人來說主要是最後兩項活動,尤其是山水風光,是諸位大佬們的摯愛。
但是問題又來瞭,如果去城市裡逛逛還好說,到瞭山裡,可沒有風景區配套設施,估計連個房子都見不到,能遇到人就已經不錯瞭,所以古人的出遊,需要做的配套操作還是不少的。
首先,要帶人,人背東西
大佬們中雖然也不乏能文能武的,但是古時候人口稀少,山路險峻交通不便,加之要帶各種行李,自己一個人出門顯然是不太現實的,所以一般古人們出遊都會帶一些仆從。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談到過自己的心得,出門要帶人,不過不能帶浩浩蕩蕩一幫人,帶著幫忙拿行李的仆從,自己才能安心賞景創作。
就連號稱一個人到處跑的徐霞客,實際上早起的時候也是經常帶著一大幫人跨越山河大海的,靠徐霞客一個人估計是扛不住的。
徐霞客在《遊天臺山日記浙江臺州府》記載瞭他當時出行的情況,不僅騎著馬,帶著數個仆人,沒法騎馬瞭就命挑夫挑著行李走大路,自己和其他仆人走風景優美的小路。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裡,路有歧,馬首西向臺山,天色漸霽。又十裡,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適有國清僧雲峰同飯,言此抵石梁,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餘然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餘與蓮舟上人就石梁道。——《遊天臺山日記浙江臺州府》
等到後期,徐霞客傢裡沒那麼多錢瞭,也隻能窮遊瞭,一度為瞭口吃的把自己的錦帕都換掉……
如果出門要背行李,要背多少行李呢?我們當今出去一趟一個大行李箱即可,缺啥還可以直接買,酒店的配套設施一般來說也都是能夠滿足日常需求的。可是古代沒有什麼旅遊業,想要找個客棧都不一定有,更不要說各種配套用品瞭。所以衣服鞋子一類生活用品需要自己帶;除此之外如果去旅遊到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為瞭避免餓死還要帶一些幹糧和水,還需要帶一點錢,這都是常規操作。
其次還有私人用品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神奇的東西,正如當今我們出門也經常找不到公廁,古代更加沒有公廁這種配置,連很多客棧也是沒有茅房的,因此,為瞭個人衛生著想,還需要帶夜壺以防萬一……
說到這就已經很多瞭,畢竟古代不想現代,出門一趟一周可以玩遍一個地區瞭,古人想出個遠門光趕路就要很久,要帶的衣物食物自然也更多。
以上都還是生活需求,對於遊山玩水陶冶情操的大佬們來說,精神食糧更是不能少,筆墨紙硯,各類書籍都要隨身攜帶,想起來就很重,如果是李白,還可能要代酒,要帶劍,才能瀟灑走天涯。
細數上述的各種東西,估計現代一個26寸行李箱都裝不下,這還是基礎配置,如果要爬山可能還需要各種地圖,司南,拐杖等,可見沒有幾個人陪著是真的不行。
帶這麼多東西,沒個容器肯定不行,古代沒有拉桿箱這個偉大的發明,那麼用什麼帶呢?
窮遊的配置!
窮遊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包袱瞭,這個是古裝劇裡的終極熱門選擇,很多場景要表現出遠門都會打包包袱,背著包袱遠行的背影也總是帶著莫名的淒涼和心酸。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叫做褡褳的東西,類似於兩個佈口袋,可以掛在肩上,可以裝的東西相對多一些。
不過包袱不算太能裝,畢竟就是一塊佈包起來,零碎的小物件還好說,如果是大件或者大量的行李,顯然不太靠譜。
這時候就要上大容量負重款瞭,比方說箱子,大箱子也是影視劇熱門款,貴族出門一箱一箱的東西在馬車上,雖然能裝,但是不好帶,需要的成本比較高。
說到出遠門,還有一個團隊代表就是唐僧師徒四人,這四位的標準行李運輸方法是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所以看起來淳樸不顯眼的擔子也是搬運行李的好選擇,而且相對比較便攜,隻需要人就可以抬走。
唐僧四人是小說人物,不過玄奘還是真實存在的,歷史書上玄奘的形象非常淳樸,沒有沙僧幫忙挑行李的玄奘自己背著一個類似於箱子的東西,這個也是古代熱門行李搬運用具,叫箱篋,或者叫笈,尤其適合放書,所以也是書生們趕考的熱門選擇。
富人的配置
簡單介紹瞭古代窮遊的配置,那麼古代有錢人又是如何出遊的呢?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裡提到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當時的軍政高官,一起到瞭會稽山的蘭亭吃喝玩樂,拖傢帶口,“少長咸集,群賢畢至。”
吃的喝的還要玩“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這種大規模的玩法,是建立在多少雜役、廚師、童仆的幫助之下才可以的,普通人還是算瞭吧。
再說一個以遊山玩水出名的謝靈運。
謝靈運喜歡出去玩,他這一出動規模更是龐大無比。有一次謝靈運從會稽郡出發,帶著數百人打算從始寧南山開始探險,看看能不能走到臨海郡。
於是謝靈運帶著這數百人在沒有路的森林裡,“逢山開路,逢林伐木”,硬是為瞭出遊在森林裡打通瞭一條路出來,聲勢搞的非常浩大。消息傳到臨海後,臨海太守王琇嚇壞瞭,還以為臨海出現瞭一股規模龐大的山賊……
後來知道是謝靈運出遊,這才放下心來。
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宋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而且謝靈運這麼幹還不是一回兩回,為瞭方便爬山,謝靈運甚至還發明瞭專門的登山鞋:謝公屐!
甚至到瞭唐代,李白還在用這種登山鞋:“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可見其影響力。
不過謝靈運的這種玩法就算是一般土豪也玩不起,謝靈運這種規模好大的出遊得罪瞭很多當地的官員,會稽太守孟顗根本管不住謝靈運,於是幹脆誣告他造反,謝靈運這下也玩不成瞭,先是被充軍,後來直接被殺……
所以說,看瞭這麼多古代出遊的故事,和古代裝行李的用具,有的雖然容量大但是難以搬運,有的好帶但是容量不大,而且由於配套設施和交通條件有限,要帶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又要雇人背,可見古代沒有點兒錢,說走就走的旅遊是不存在的(雖然現在也不太存在,悲傷)。
文/特約作者 元氣爆破少女乖醬
圖/網絡
參考資料/《遊天臺山日記浙江臺州府》、《蘭亭集序》、《宋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