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歷史韻味的渝中老街巷裡
青磚黛瓦的中式老建築不勝枚舉
前人富商留下的民國風小樓也不稀奇
奇妙的是
這裡靜靜生長著許多歐式建築
他們優雅而靜默地佇立著
融進渝中的百年風雨裡
成為這首合奏中
不可或缺且分外和諧的獨特聲部
壹
ONE
憶崢嶸歲月
抗戰歷史·外交風雲
中英聯絡處舊址
圖丨車旭
在渝中,有一處被網友們“指定”的“取景地”。他們都說,這裡像極瞭電影《佈達佩斯大飯店》的場景。這棟百年歷史的歐式洋樓,坐落在鱗次櫛比的現代摩天樓群中,它就是位於國泰藝術中心旁的中英聯絡處舊址。
圖丨渝中發佈
中英聯絡處舊址是一幢二樓一底的西式磚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偏西45度,平面建築佈局呈“L”形,具有歐式風格,見證瞭重慶開埠以後近現代建築的發展變化。原是天主教堂真元堂的組成部分,1844年由法國傳教士修建。
抗戰時期,從1939年到1946年,對外為英國怡和公司使用,實際是中英聯絡處。中英雙方在此交換情報,為抗戰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過貢獻。
圖丨渝中發佈
中英聯絡處舊址反映瞭抗戰時期中英雙方開展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見證瞭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那段歷史,是重慶抗戰遺址,是顯示戰時陪都重慶國際政治、外交地位提升的重要物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2009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作為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的組成部分,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丨渝中發佈
塵封六十餘年之後,這裡重新對外開放,回歸大眾視野。一樓主打健康輕食餐廳,飲品、點心、簡餐都可供應。二樓則會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以及風格的展覽,名傢畫作、文藝展陳……遇上喜歡的,還有機會帶回傢。
打卡指南:
地址:渝中區解放碑五四路92號(國泰藝術中心旁)
參觀方式:免費
開放時間:周二到周日10:00-17:00,咖啡廳營業至22:00,建築亮燈時間為20:00。
交通指引:乘【軌道交通2號線】到達臨江門站,從A口出發步行約3分鐘到達。
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
圖丨鳳凰網
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36號重慶市委機關大院內,是一幢仿巴洛克式的二樓一底磚木結構建築。該建築於19世紀末由德國人修建,初為法國天主教教堂,後作為明誠中學的辦公室兼醫務室。
該樓坐北朝南,共有房屋19間。站在房頂,可以一覽渝中半島。
圖丨鳳凰網
抗戰全面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此處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在中國富庶地區被敵占有的情況下,行政院根據1938年3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抗戰建國綱領》和《非常時期經濟方案》的要求,在短時期內,大後方人口吃飯、穿衣,學校教學等問題都得到較為成功的解決,鞏固瞭大後方的經濟基礎,國傢行政管理也正常有效地運作起來,為中國持久抗戰奠定瞭基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重慶遭遇“五三”“五四”大轟炸的第二天,行政院決議呈請國民政府頒令,明令重慶即行升格為行政院直轄市,重慶市首度由省轄市轉為中央直管。
該舊址見證瞭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與眾多重要歷史人物直接相關,對中國與世界發生重大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2000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TIP:此建築現用作市委市政府辦公,未開放參觀。
美國大使館舊址
在兩路口去往貳廠文創公園的路上有一棟醒目的美式建築,這座建築正是二戰期間美國駐渝外交機構,也是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遺址之一的美國大使館舊址。
圖丨美國大使館舊址陳列館
美國大使館舊址是一幢一樓一底的仿巴洛克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此樓建於1942年,坐西向東,此樓共有房屋28間。
抗戰時期先後共有30餘個國傢在重慶設立瞭大使館或公使館,另有數十個國傢與遷駐重慶的國民政府建立瞭各種各樣的外交關系,開展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美國大使館舊址是重慶抗戰遺址,作為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的構成之一,顯示瞭戰時首都的國際政治、外交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戰時日本“大和號”以及日軍使用的坦克模型
2000年作為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的組成部分,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經修復,2019年5月,重慶美國大使館舊址陳列館舉行開館儀式,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打卡指南:
地址:渝中區兩路口健康路1號
參觀方式:免費
開放時間:本館為預約制,關註新浪微博【重慶美國大使館舊址陳列館】,可進行預約。
交通指引:乘【軌道交通3號線/1號線】到達兩路口站,從5口出發步行約7分鐘到達。
蘇聯大使館舊址
蘇聯大使館舊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枇杷山正街104號,重慶人民醫院(原第三人民醫院)大院內,是一幢四樓一底典型的仿巴洛克式磚石木結構建築。
該樓於1936年由原川軍師長曾子唯斥資修建,人稱曾公館。坐北朝南,帶有濃濃的教堂風情,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折衷主義風格和濃鬱的山地特色。樓面闊27.5米,有房屋56間,其門楣和窗楣上的圓弧上裝飾著玫瑰浮雕,襯上門窗的精細鐵藝,置身其間,宛若身在歐洲中世紀的教堂內。
該樓依山而建,背靠枇杷山,遙對南山,又與佛圖關相連。舊時此處有一座道觀,其地名以道觀飛來寺命名。當年,《新民報》曾撰文稱此地為“重慶之仙境”。
繪丨歐陽樺
蘇聯大使在重慶期間進行瞭廣泛的外交活動,在維護世界和平的進程中發揮瞭重要作用。不僅完成瞭幾個條約的談判,為促進蘇聯對華貸款起到瞭積極作用。同時,還在推動蘇聯空軍來華參加對日作戰,推動開辟歐亞交通線,推動蘇聯開辟東方第二戰場,促使日本投降等方面也起到瞭重要作用。
作為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的構成之一,蘇聯大使館舊址從一個重要方面顯示瞭戰時首都重慶的國際政治和外交地位,作為蘇聯支持中國抗戰的重要物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研究價值。2000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作為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的組成部分,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TIP:此建築現為重慶市人民醫院三院院區所屬,全天正常營業接待就醫人員,也可在建築外拍照打卡。
在歷史的另外一面
一些歐式建築在時光中老去
又重新在變遷中煥發新生
起於時代需要
立足文化傳承
創造商業價值
成為深受全年齡段遊客喜愛的打卡地
創文商融合
教堂·商業建築
貳
TWO
交通銀行舊址
圖丨鳳凰網
交通銀行舊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打銅街14號,是一幢仿巴洛克式風格的銀行大樓。該大樓坐北朝南,有房屋57間。該建築前面有兩層四廊柱直貫6樓,兩側樓房無柱廊對稱。廊柱柱式為圓錐形,柱礎與頂端皆有考究的裝飾紋樣,柱面為一凹面與一圓面組合,是典型的仿古希臘愛奧尼式柱。其內外裝飾都比較繁瑣和華麗。
此處原是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行址,由加拿大建築師倍克於1934年至1935年間設計,1937年12月7日,交通銀行以45萬元的價格,從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購得此樓。1938年1月10日,交通銀行重慶分行在新址開業。1938年6月,交通銀行總管理處內遷重慶,也在此處辦公。
△陪都時期的交通銀行舊址 圖丨渝中發佈
抗戰期間,交通銀行的主要業務為:辦理工礦交通及生產事業之貸款與投資,國內外工商業匯款,公司債券及公司股票業務,提供倉庫及運輸業務,辦理儲蓄信托等業務。抗戰勝利後,交通銀行遷回上海,此大樓由交通銀行重慶分行使用。20世紀50年代中期,交通銀行停業,該大樓曾經作為重慶市冶金工業局辦公用地。後來交給建設銀行使用,一直是建設銀行重慶市分行和打銅街支行的辦公營業之地。
△小什字打銅街一帶,被稱為抗戰時期“中國華爾街”
交通銀行是民國時期官辦的“四大銀行”之一(其他三傢為中央銀行、中國銀行、農民銀行),在抗戰時期為穩定金融、支持抗戰做出瞭艱苦努力。交通銀行總部大樓在當時的“銀行一條街”上顯得巍峨大度,氣宇不凡。作為反映抗戰時期重慶金融歷史及建築風貌的舊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價值。2000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重慶抗戰金融機構舊址群的組成部分,2013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左)和交通銀行舊址(右)
圖丨渝中發佈
TIP:該建築經修繕後現為中國建設銀行渝中支行所在地。周一至周日9:00-18:00營業,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前往。
法國仁愛堂舊址
圖丨重慶山城巷傳統風貌區
在山城巷走街串巷的樂趣就在於,每拐一個彎,每走到一處角落,或許就會遇見不一樣的風景。上一秒還行走在巴渝風味的臨崖棧道上,下一秒就轉身撞進法式風情的天主教堂裡。
圖丨重慶山城巷傳統風貌區
法國仁愛堂舊址所在的位置,據說原來有一個叫二仙庵的道觀,但早已破敗。法國傳教士在此修建瞭仁愛堂醫院、教堂、修道院和神父住房,此處還是天主教重慶教區修女院所在地。仁愛堂醫院創辦於1902年。該醫院是重慶第一所西醫院,1944年改名為陪都中醫院,也就是重慶市第一中醫院的前身。
法國仁愛堂舊址整個建築融合瞭西方羅馬式建築和傳統中式建築的風格,又反映瞭重慶山地的特殊要求,簡樸而典雅,是渝中區不可多得的中西合璧的大型歷史建築,具有較高的藝術景觀和歷史文化價值。1992年由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公佈為重慶市渝中區文物保護單位。
圖丨重慶山城巷傳統風貌區
這樣美好的建築,也迎來瞭自己的新生,在不破壞原有建築的基礎上,打造出瞭一個浪漫的沉浸式劇場——荒野花園,利用地形空間的穿插,實現歷史時光的串聯。
圖丨重慶山城巷傳統風貌區
入夜時分,合上白天的帷幕,荒野花園化身數字自然劇場。以天為幕,以地為臺,在真實與虛擬之間遊走。夜色闌珊下的這裡充滿古希臘般的劇場式建築記憶,樹影與光影相遇,戲劇與音樂輕舞,儼然是高低錯落的城市文化的窗口。
圖丨重慶山城巷傳統風貌區
打卡指南:
地址:渝中區山城巷傳統風貌區
參觀方式:免費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9:00-21:30
交通指引:乘【軌道交通3號線/6號線】到達較場口站,從5口出發步行約12分鐘到達。
若瑟堂
圖丨渝中發佈
熙來攘往的民生路連接著臨江門和通遠門,被繁華高樓和現代化設施簇擁著,刻滿時代計劃的若瑟堂就位於民生路邊的若瑟巷1號。此處為天主教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893年修建,1917年,在教堂大門前增建瞭約30米高的鐘樓,形成如今的格局。
若瑟堂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仿哥特式建築,經堂為平房,鐘樓為正方形,主要建築為鐘樓和經堂各一座,經堂較大,可容三百多人開展活動。
圖丨渝中發佈
若瑟堂鐘樓因位於城墻外側的懸崖之上,從一號橋下面看上去,從江北那邊看過來,那鐘樓高高聳立,直插雲天,異常高峻,很是壯觀。鐘樓上安置有大自鳴鐘一座和大小金鐘三口。每逢星期日和重大宗教節目,三口金鐘齊鳴,節奏悠揚洪亮,周圍數裡可聞。抗戰時期,鐘樓上安裝瞭報警器,每當日機飛臨,即向市民發出警報。
圖丨渝中發佈
若瑟堂是現在渝中區唯一尚存的天主教堂,是重慶市天主教愛國會、重慶市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天主教重慶教區的所在地,又是重慶教區主教座堂。重慶及川東一帶,若瑟堂是規模最大的教堂,也是重慶市天主教一個重要窗口。該址反映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宗教文化,是重慶一個多世紀以來諸多歷史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2000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圖丨渝中發佈
如今,那鐘樓雖然被四周的高樓大廈所遮掩,但走進那條小巷,依然還能夠讓人感受其當年的風采和韻味。
打卡指南:
地址:渝中區民生路280號
參觀方式:免費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8:00-17:00
交通指引:乘【軌道交通2號線】到達臨江門站,從B6口出發步行約10分鐘到達。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也承載著歷史的印記
渝中的歐式建築裡
還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挖掘
它們正靜靜地等待著
大傢的到來
※ 聲明:除原創內容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