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凉,讲究刚出锅、趁热吃,被网友称为“入秋第一道美食”的烧饼“热”起来。可不要小看这个“小烧饼”,它不仅历史悠久,还曾是宋代宰相王安石家宴上的主食,并且留下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感人故事。
烧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传统面食之一,有数百种之多。由汉代西域的胡饼发展而来。汉代的胡饼比较大,表面可以撒芝麻,也可以不撒;可以加馅,也可以不加。胡饼深受当时人的喜爱。据记载,东汉末年的汉灵帝就非常喜欢吃胡饼。
宋代王安石吃胡饼边的故事让人看到一代宰相的节俭。
宋代的胡饼大多带馅,种类也很多,可以说是当时流行的风尚美食。宋人陶谷编撰的《清异录》中提及五种馅料口味的胡饼,叫五福饼。宋史料笔记《独醒杂志》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带馅烧饼的故事:时任宰相的王安石在家宴请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萧氏子盛服而往,认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一桌丰盛的酒菜来招待他。没想到一贯粗茶淡饭的王安石只准备了两枚胡饼、三四块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些饭和菜汤。萧氏子吃饭比较挑剔,就只吃了胡饼中间带馅料的一部分,留下了四周的饼边。王安石见状,一点儿不嫌弃,拿起剩下的饼边就吃,这让萧氏子非常羞愧。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王安石节俭的品质,还向人们清晰地记述了宋代带馅的胡饼。
北宋《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了白肉胡饼、茸割肉胡饼、猪胰胡饼等带馅料的各种胡饼。这时国宴的菜单上也有制作精美的胡饼。按照宋朝宴会流程,整场宴会中行酒需九盏,而第四盏的下酒物中便会有白肉胡饼,排炊羊胡饼则出现在第七盏的下酒物中。
南宋《武林旧事卷之六》中有很多种饼的记载:荷叶饼、芙蓉饼、枣饼、饼、烧饼、胡饼、韭饼……这表明至少从南宋开始,烧饼已经逐渐从胡饼中独立出来。
明清之后,烧饼成为普通人最常见的主食之一。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张颖
记者: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