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人在外吃饭,现在多了个习惯,坐下前先扫一眼后厨,要么看看有没有明档,要么刷刷店家的抖音,就怕碰到说是现做,其实是预制的情况。
自从罗永浩和西贝掀起那波预制菜讨论,快一个多月了,不少餐厅突然都喊着透明化。
又是直播后厨,又是贴食材公示,但这些动作里,到底有多少是真心整改,多少是蹭热度的炒作?
咱们普通老百姓想安安心心吃顿饭,该怎么分清真假、守住自己的餐桌?你去连锁餐饮门店转一圈就能发现,不同品牌的调整,透着不一样的诚意。
西贝门店里,以前桌上那个25分钟出餐的沙漏不见了,员工结账时会主动提一句新客明天有折扣,想留着人下次再来。
来这儿的客人,还是以带孩子的家长居多,有宝妈说孩子就馋那口大盘鸡,没法子,也有人坦言对他家儿童餐没以前那么信了,总觉得没说清楚食材来源。
再看另一边,大米先生的做法就实在些,他们抖音直播间里,主播不光展示明厨亮灶,背景音就是锅铲碰铁锅的铛铛声,听着就像家里做饭的动静。
9月12号那场直播,数据很实在,累计340多万人看,最高的时候10万人同时在线,直接带了1.1万单成交。
不是靠喊口号,是靠让大家看见做饭过程拉信任,老乡鸡更早就布局了,2024年就公开了《菜品溯源报告》。
没想到去年有个大二学生,把这份报告做成了GitHub上的开源项目「CookLikeHOC」,这次风波里意外火了,连同行都学着它晒溯源信息。
其实对比国外的餐饮透明化,咱们国内这波热潮里,真动作和假炒作的反差更明显。
比如日本的连锁餐厅,早几年就要求在门店显眼处贴出当日食材来源地,连蔬菜是哪个农场种的、肉品检疫编号多少都写得清清楚楚,不是只在网上发个视频就完事儿。
美国的麦当劳,会定期公开供应链合作商名单,消费者能查到汉堡里的肉饼从屠宰到加工的全流程,而且是常年坚持,不是风口来了才做。
再看咱们国内有些品牌,说是透明化,其实就是在门店贴张无预制菜的标语,员工问起食材来源,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还有的就搞几天直播,风头一过,直播间要么停更,要么改成卖优惠券,后厨的画面再也没出现过。
反倒是成都那家罗小洋苍蝇馆子,没什么连锁规模,也没中央厨房,就架个手机拍师傅炒菜,反而吸了170多万粉丝。
徐州的尝香聚更实在,靠直播后厨,新客人比以前多了50%-60%,它们没搞复杂的概念,就是把日常做饭的样子拍出来,反而让大家觉得真实不装。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餐饮行业的一个大变化,不是开店多就能活,而是要要么极致效率,要么极致实在。
数据摆在这里,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门店从674.41万家涨到798.7万家。
2025年二季度重点城市的购物中心里,新冒出来的餐饮品牌是老品牌的2倍,但单店每个月的坪效没涨,客单价还降了。
这就意味着,那些口味差不多、价格差不多、体验也差不多的中间派餐厅,日子最难熬。
既没像老乡鸡那样靠中央厨房降成本,又没像街边小店那样有烟火气的信任度,这次预制菜风波里,不少都关了门。
咱们老百姓要守护自己的用餐安全,其实不用搞复杂的,记住几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就行。
首先看能不能长期坚持,就像日本餐厅常年贴食材来源一样,要是一个品牌只在风口期搞几天直播,过后就没动静,那大概率是炒作。
像老乡鸡从2024年就公开溯源报告,现在还在更新,这种更可信,然后看细节够不够实在,真正的后厨直播,会有师傅切菜、炒菜的真实声音,镜头不会只对着摆好的食材。
菜品介绍也该说清楚,比如这道菜的肉是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现炒,而不是笼统喊现做。
最后看是不是真为顾客考虑,有些品牌只靠降价拉人,食材透明的事儿提都不提,优惠一过就没人去了。
大米先生直播时会教大家看菜叶新鲜度、听锅气判断是不是现炒,让你知道怎么选,这才是真帮顾客。
中国的餐厅越来越多是好事,大家都乐意品尝不同的美味,虽然说预制菜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很多时候顾客的需求不一样。
如果想吃现炒的锅气,走遍商场,大街却发现全是预制料包,难免会心生不愉快。
所以大家不是抵制预制菜餐厅,而是抵制哪些躲在后厨不敢说真话的餐厅,不管怎样,做的干净好吃肯定会有生意。
如果隐藏背后是不敢言说的食品安全真相,是过期的料包,肮脏的环境,炒作的再好也会被顾客打入“冷宫”。
现在《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在推进,以后行业会更规范,但咱们的餐桌守护,不能只等政策。
其实咱们中国人吃饭,而是怕被蒙在鼓里,图的从来不是零预制菜,毕竟中央厨房预处理能提高效率,只要安全卫生就行。
看清那些透明化背后的真心和套路,选对愿意把食材、做法说清楚的品牌,不管是连锁餐厅还是街边小店,都能吃得安心。
这才是预制菜风波后,餐饮行业该有的调整方向,也是咱们老百姓用餐安全感的真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