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青岛。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现场,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海外合作伙伴,穿梭于300余件展品之间。
客商交谈、合作意向清晰勾勒出山东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产品“出海”的图景:高端市场多了,同质产品少了;产业协同多了,“单打独斗”少了;解决方案多了,单一产品少了。
01山东车征服以严苛著称的迪拜市场
“今年9月,中国客车品牌首次进入迪拜公共交通领域。”中通客车董事长王兴富介绍,这笔订单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高端市场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这笔包含100辆公交车(含40辆纯电动汽车)的订单,创下阿联酋最大批量纯电动客车订单纪录。
山东车征服以严苛著称的迪拜市场,并非易事。拿下订单前,当地要求车辆空调在45度高温环境下,半小时内车内温度能降至20度。“迪拜的标准比欧洲还要严格,我们的产品能过关斩将,证明了中国制造已具备国际顶尖竞争力。”王兴富说。
中通客车N12纯电公交(可满足中东地区高热环境)
迪拜市场的突破只是缩影。今年前三季度,中通客车海外销量同比仅增长个位数,收入却增长四成,体现出高端产品的价值跃升。
如今,国际市场也出现了“内卷外溢”,“我们并不害怕‘打价格战’”。山东重工国际商务部部长兰俊杰表示,企业正凭借更高价值、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逐步进军高端市场与高需求领域市场,通过核心产品竞争力规避恶性价格竞争。
深耕国际市场,关键在于全面推进在地化。中通客车专门搭建了针对海外客户的研发体系:迪拜高温、风沙天气多,那就为当地定制改造;智利地势复杂,研发团队采集路谱定向开发;在非洲,长途车到站时,乘客需要伸出手向窗外小贩购物,企业专门设计车窗只开下部1/3……这样的产品范本数不胜数。
出海经验反哺国内市场。无论是外循环还是内循环,优质产品都是“硬通货”。潍柴负责东南亚船用动力应用配套业务的杜冬风介绍,70多艘搭载潍柴甲醇发动机的货船已在长江投用,相较传统柴油货船减碳约90%。更关键的是,潍柴通过材料升级和巧妙设计,破解了甲醇腐蚀、溶胀影响机械的行业难题。
02协同发力,超长续航氢燃料重卡发往拉美
“在全球化竞争中,单打独斗已成为过去,生态与协同才是面向未来的关键词。面对共同的市场波动、供应链重构与技术变革挑战,唯有整条产业链紧密协作、价值共生,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兰俊杰介绍,目前山东重工旗下传统企业共有海外渠道超1000家,其中协同式渠道超200家,同时代理潍柴、中国重汽等企业产品。
中通客车海外营销公司总经理朱永虎道出协同战略:“山东重工集团定了一个调,叫‘客车跟着卡车走’——重汽走到哪,我们中国客车要跟到哪。”
中国重汽展区
山东重工积极推进新能源战略转型,构建涵盖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工业叉车及动力系统的新能源产业链。在大会新能源展区,纯电、混动、氢燃料电池及氢内燃机等多技术路线的整车整机与核心“三电”系统集中亮相,展现出全产业链的技术储备。
在占据重卡出口半壁江山的背景下,凭借集团全产业链出海,中国重汽也实现了新能源技术“质”的飞跃。
这次大会上,中国重汽董事长刘正涛分享了新进展:“上个月,我们实现了目前续航里程最长的重卡出口——续航超500公里、搭载800度电池的氢燃料重卡,已发往拉美地区。”与此同时,中东市场销量同比增长28.7%,展现出强劲势头。
“不管是本土还是海外供应商,都要跟着集团整车整机本地化步伐快步走出去。”山东重工集团总经理王志坚说,这种“抱团出海”的模式,不仅有效规避贸易壁垒风险,更通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形成区别于欧美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
03携手华为,解决海外用户续航焦虑
新能源展区内,华为液冷超充解决方案展台前人头攒动。2.4兆瓦充电桩可为轻卡等商用车充电,满足800公里/天的续航要求。“充电十分钟,行驶百公里”的广告语背后,是10分钟将400V电池从10%充到80%的技术实力。
“除依托自有产品外,我们结合华为等优质外部资源,构建起产业协同的超充生态圈。”王琛表示,通过与华为合作,企业成功解决了海外用户的续航焦虑。
目前,华为超充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形成“车桩协同”出海新格局。山东重工和华为合作的充电站落户墨西哥,为一家物流公司的电动汽车提供绿色能源。
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非洲市场,山东重工还专门成立电力装备公司,为客户提供基于太阳能和传统发电的自供电解决方案。
由产品制造商向提供综合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产品服务商转型,是重工转型的目标之一,正构建更开放的产业互联生态。
场外诸多展品中,有一辆型号为“CD412-Z35”的“大家伙”。这辆纯电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全车防水,充电40分钟能跑200多公里,年均节省15万元成本。
CD412-Z35 纯电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从搅拌车、装载机,到推土机、压路机、挖掘机……山推股份已实现新能源工程机械产品线全覆盖。“我们通过成套的新能源设备解决方案,助力海外用户大幅降低施工成本。”
山东重工集团副总经理张更生介绍,今年前三季度,集团产品出口收入达727亿元,全年目标锁定千亿大关。其中,新能源产品的贡献已初见规模。
从2010年开始布局新能源,到今年3月潍柴(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投产,再到新能源产品及解决方案在国内外生根发芽,以山东重工系列产品为代表的“山东绿”受“新宠”,成为新能源装备产品走出国门的有力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