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南频道
人民网记者尚明桢 王佩
“以前这村子,白天静得能听见落叶声,晚上黑灯瞎火,年轻人都往外跑。”站在自家改造成民宿的院门前,济源南坪古村村民刘燕望着往来的游客,思绪回到了十年前。
南坪古村藏在太行深山里,虽有“四合院”“三坊一照壁”等明清建筑,石墙灰瓦透着岁月痕迹,但闲置老房爬满藤蔓,断壁残垣随处可见,污水顺着石缝流淌。全村最后就剩十几户老人守着,明明守着绿水青山的好家底,却挣不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节假日,游客来此,休闲小憩,怡然自得。济源文旅集团 供图
2019年,转机来了。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把乡土文化拾起来,济源市文旅集团开始着手南坪古村的保护和开发。他们重点挑了70多座传统民居进行修复,花了两年多时间,到2021年11月,“南坪十八院乡村旅游民宿”正式开门迎客,古村一下子换了新模样。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济源“生态打底、文化为魂、旅游赋能”的想法。当地政府心里门儿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空话,绝不能搞大拆大建毁了生态,也不能让好好的古村就这么荒废着,得走保护性开发的路子。
政策上给足支持。济源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凑了800多万元财政资金,还争取到3000万专项债,全投在了古村的基础设施改造上。污水管网铺通了,垃圾每天都有人清,村子里干净了不少;以前坑坑洼洼的村道硬化拓宽了,晚上还有太阳能路灯照亮路;民宿、工坊开工建设,政府专门设置“绿色通道”,为发展扫清障碍。
光有政策还不够,专业的事儿得找专业人来干。项目特邀著名乡建设计师、专家团队全程参与设计运营,2023年5月又聘请河南省民宿协会会长邱英平担任乡村建设美学顾问,印发相关工作制度规范流程。
核心的“南坪十八院”改造时,设计师特别讲究“修旧如旧”。原木吊顶、土质墙面这些老元素都保留着,外面的景观就用山里的原石、废旧的枕木来做,既留住了古村的老味道,住起来又舒服。就凭着这份特色和精准定位,2022年,“南坪十八院”还评上了河南省第一批五星级乡村旅游民宿。
如何让游客从“打卡即走”到“深度漫游”,真正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济源深挖古村基因,将非遗技艺与旅游融合。
非遗体验工坊里,手艺人手把手教游客捏陶艺,手指头一动,泥土就变成了太行猕猴、山间松柏的模样;百年古树下的茶摊前,茶艺师提着铜壶表演卢仝茶艺,“七碗茶歌”的故事伴着茶香,顺着石巷飘得老远。时不时还办个古村故事会、太行民俗展演,让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1天半。
南坪古村藏于幽林,一幢幢乡村风情的院落,平实而精致。人民网记者 王佩摄
如今的南坪古村早已换了模样。沿太行云天一号旅游公路进村,青石板路光亮整洁,石屋木门铜环泛着温润光泽。民宿庭院中,游客凭栏眺望层叠青山;农家乐炊烟里,炖土鸡、山野菜的香气引人驻足。全村已发展民宿52家、农家乐36家,2021年试营业时便实现日均千人到访、民宿一房难求的盛况,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达56万人次。
人来得多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刘燕家的老房改成民宿后,她成了管理员,每月工资3800元,年底还有分红;村民酒艳香开了家农家乐,旺季的时候一天能接20多桌客人,一个月收入超2万元;手艺人高华飞的陶艺工坊订单排得满满当当,光上半年就多挣了4万多元。现在村民人均文旅收入达到3.6万元,比改造前翻了3倍多。
从以前的沉寂破败到现在的热闹兴旺,南坪古村的变化,正是济源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的鲜活例子。这颗藏在太行深处的古村明珠,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