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级良种的诞生需要多少年?有人用一生追寻答案。在保山腾冲就有这样一个人,多年扎根山野,只为选育出一粒他心中的“梦中情种”——腾冲红花油茶的国家级良种,他就是腾冲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林业高级工程师谢胤。在倾尽一生心血,努力去追寻选育一个腾冲红花油茶国家级良种这条路上,尽管尝尽失败,但他却始终坚信:“良种会来的,时间不会太久。”
童年种下的“金色种子”
腾冲红花油茶又名滇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常绿乔木,是云南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和云南茶花的原始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珍稀物种。
对于腾冲红花油茶,谢胤更愿意这样介绍它:“它是唯一一个以腾冲这一地名命名的经济林物种,再加上云南省的八大名花之一——云南山茶花的老祖宗就是腾冲红花油茶,这些方面都奠定了我对腾冲红花油茶的特殊的感情。”
腾冲红花油茶的自然分布范围仅限滇西山地和滇中高原一个狭长的区域之内,尤以腾冲居多。冬末春初,在谢胤童年生活的云南保山腾冲市界头镇的山野里都开满了油茶红艳艳的花朵,夏秋之际又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谢胤认识到了茶油的价值。
他记得,每年栽秧的时候,村里人就会给壮劳力煮上一锅糯米饭,然后拌上茶油食用,据说可以提升人的精气神。对人们来说那个年代最重要的耕牛也能享受茶油的滋养,谢胤的父亲为了让耕牛长得膘肥体壮,就自己去采摘红花油茶的茶果,榨出一些油来拌着生鸡蛋喂给耕牛,既能催膘,还能杀虫。在幼小的谢胤眼中,如此金贵的茶油还体现在它的价格上,“那个时候菜籽油就卖1块钱一斤,但是茶油的话就能卖到七八块钱一斤。”以至于很多年后,谢胤参加工作,每个月领到300元的工资,他也会拿来同当时的茶油价格进行对比,“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30斤茶油”。
彼时腾冲红花油茶已在童年的谢胤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谢胤可能还意识不到,这颗种子就像在等待合适的土壤发芽一样,等待着他成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在此后追寻良种的道路上纠缠半生……
“把根留住”的事业:900份样本与17株希望
“腾冲红花油茶的产量非常低,主要就是良种化程度低。”2009年,谢胤从工作的界头镇林业站被抽调到腾冲市红花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工作,从这一年开始,谢胤大量地接触红花油茶,他的足迹遍及腾冲市红花油茶产业栽培区乡镇和主要行政村,开展技术培训,推广腾冲红花油茶种植,每年下乡天数均在百天以上。
腾冲红花油茶的面积经过几年的推广也已经具有几十万亩的规模,但是谢胤和同事们却发现,大面积的腾冲红花油茶虽然种下去,但是却面临着品种混杂、类型繁多、单株差异大、大小年明显、单位面积产量低等问题。这样的现实让谢胤感觉挫败,“我们之前推广让林农去种,但收益却上不来,当时就想有什么办法来提高它的成活率,减轻病虫害,提高产量。”但是鉴于当时基层的科研条件,谢胤和他的同事们能做的并不多。
转机出现在2012年,由于国家和省、市对木本油料产业的重视,以及腾冲红花油茶品种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腾冲与国家油茶科学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在腾冲挂牌成立了国家油茶科学中心腾冲红花油茶实验站。这下,投资几百万元有着先进仪器的实验室有了,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跟班学习的机会有了,而更让谢胤高兴的是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提供基金启动了一个叫作腾冲红花油茶资源调查与挖掘利用的项目。
腾冲红花油茶栽培面积、产量、品种数量均为中国之最,而这个项目的启动,无疑是一次为腾冲红花油茶“摸清家底”的专项调查。2013年,谢胤和同事们走遍高黎贡山以西包括腾冲市、龙陵县以及德宏州梁河县等区域的山山水水,一共采集了900多份腾冲红花油茶样本。那段时间,谢胤每天在野外工作8小时以上,或在室内整理、总结样本资料伏案写作12小时以上是他的工作常态。
“这是把根留住的事业,它可以留存下腾冲红花油茶这一物种的遗传资源,对于我们甚至后代选育良种都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当时正处在兴奋当中的谢胤怎么也没想到从这900份样本中选育良种的道路竟是如此坎坷。
“我们对900份样本进行了3年的观测,包括测产、性状检测、出油率检测等,初步筛选出了500个优良单株,第4年进一步筛选剩下200多个,但是最后只选定了17个的优良单株。”谢胤说,腾冲红花油茶的一个完整的观测周期大约是七八年,甚至更长,在观测的这个周期中,有些实验林会因为各种不可抗的因素被损毁,有些后代不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这些都导致实验结果的失败,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林木育种之艰让曾经踌躇满志的谢胤也很迷茫,距离腾冲红花油茶良种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呢?
厚积薄发:从“种子银行”到国家认证
2025年初,一则“腾冲红花油茶新添4个新品种”的消息见诸报端: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2024年第一批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名单》《2024年第二批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名单》中,云南保山腾冲市的“保油9号”“霜降硕果”“保油11号”“保油12号”4个腾冲红花油茶植物新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和《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当人们知道我们腾冲有这些新品种的时候,其实我们林业工作者已经在背后默默地做了十多年的工作。”从2013年的普查到2025年这一令人鼓舞的成果发布,谢胤饱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而这次的成功,腾冲红花油茶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云南省林业厅批复立项了云南省腾冲红花油茶种质资源保存库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腾冲市沙坝国有林场,当时收集种质184份。通过建设,2018年升级为腾冲红花油茶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面积扩大到721亩,收集保存腾冲红花油茶优良无性系7份、近缘种15份、优良单株193份、自然类型84份、优良家系18份,共计317份。就像颜料种类单一无法画出色彩绚丽的画作一样,种质资源匮乏也难以培育出形形色色的优良品种。这个种质资源库就像是腾冲红花油茶的“种子银行”,让林业研究人员有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我们前些年都要到种质资源库进行调查,花期发芽的时候,新梢生长的时候,果实成熟的时候,所有的资源全部进行调查,调查回来了以后,对花的性状、叶片性状、新梢性状、果实性状、种子性状都要进行检测。”谢胤说,一旦把一个东西做得很细以后,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正是一次次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比对,谢胤和同事们发现了许多特殊的性状,让之前未被记录的新品种得以展现在人们面前。
未来是一粒“良种”
新品种不等于良种。新品种注重新颖性和特异性,而良种则是经过人工选育,通过严格的实验和鉴定,在产量、质量和其他主要性状方面明显要优于当地的栽培品种,从而更加具有实际的生产价值。
国家级良种有特定的标准,在腾冲培育出了一个良种后需要在国家的两个省、3个地方进行实验种植,品质和产量优于当地品种就可以进行认定。目前腾冲红花油茶就是有一个相对突出的品种,但是还没有进入实验种植阶段,也没有办法量化。
“果皮要薄,出油率要高,品质要好,脂肪酸组成要优良,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比例要接近1:7,成熟期基本一致,自然脱粒的能力要强……”在谢胤心里,他已经无数次勾勒过心目中“梦中情种”的样子,但在现实的培育中,总有那么一两个性状的表现差着点火候。不过这一次谢胤充满信心,属于腾冲红花油茶的趋于完美表现的这粒国家级良种一定会出现,时间不会太久。
“良种”就意味着丰产,林业工作者在对腾冲红花油茶良种孜孜以求的道路上也一路收获着丰硕的成果。近10年来,围绕腾冲红花油茶产业实施国家、省级油茶研究和建设项目共计28个,建设腾冲红花油茶种植基地30.5万亩,年均实现经济效益6200万元。建成国家腾冲红花油茶种质资源库721亩、采穗圃300亩、保障性苗圃50亩,收集种质317份,生产腾冲红花油茶苗木近500万株,除满足市内产业建设需要外,还远销到西藏自治区和贵州、四川两省,以及临沧、大理、怒江、德宏等省内州市。制定有关腾冲红花油茶的地方标准6个,注册地理商标2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项。
“我们已建成30.5万亩基地,年效益6200万元,制定6项地方标准……谈腾冲红花油茶,我们最有发言权。”对这一点,谢胤自信十足。
数年来,谢胤以时间为光,以笃行为雨,守护着每一粒种子的破土与绽放。他说,这一切等待,终将是对丰饶最好的注解。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屈晓丽 文 通讯员 张云海 供图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