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浮动,秋意渐浓。临近中秋,玉溪江川天久食品厂的生产车间里,饼香四溢,人影忙碌。工人们忙个不停,和皮、包心、打饼、烤饼,每一个动作都熟练而专注,仿佛在完成一场与时光的约定。对于江川人来说,大酥饼不只是一道节令美食,更是深植于血脉的味觉记忆,是中秋团圆时绕不开的仪式,是无论走多远都会惦念的乡愁。
这一口酥香,已飘过六百余载岁月。自明代起,江川百姓就有中秋食用大酥饼的传统。它因制作中大量使用猪油与香油,被亲切地称为“重油饼”“满油饼”;又因主料选用当地优质荞麦面,也被称作“大荞饼”。江川大酥饼规格不一,最小的重300克,最大的可达10公斤,堪称“饼中霸主”,既是走亲访友的体面手信,也是家族团聚时的象征佳品。
从昔日国营糕点厂到如今的天久食品厂,几经改制、合营,制作大酥饼的核心技艺却始终被老师傅们默默守护。每一块饼背后,是十多个环节的全手工打磨——从选料、和面、制馅,到包酥、成型、烘烤,每一步都凝聚着时间的沉淀与手艺的温度。
“我们坚持手工制作,不仅是守住传统,更是守住一种口感。”天久食品厂负责人李为军说道。在他身后,工人们正将饱满的五仁、绵密的豆沙、咸香的火腿、清甜的鲜花一一裹入饼皮。传统口味如白糖、苏子、三香等依然深受老顾客喜爱。近年来,为适应现代人健康饮食的需求,厂里也研发了低糖、低脂甚至无糖的大酥饼。今年,他们还大胆尝试,推出了年轻人喜爱的酸角口味,让老味道焕发出新魅力。
“从9月1日开始,我们就进入了生产高峰。”李为军介绍,光是500克以上的大酥饼,厂里每天就要生产15000个。这些饼销往省内外,尤其以昆明、玉溪两地市场最为集中。
在机械代替人手的时代,江川大酥饼依然固执地以双手传递温度。每当秋风起、月将圆,那一口酥软香甜,便成为无数江川人心中最踏实、最温暖的慰藉。
开屏新闻记者 李春丽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