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佛山大学“食代工坊”创新创业与劳动实践基地弥漫着阵阵甜香,洋溢着笑语欢声。操作台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们忙碌有序:称量原料,一丝不苟;调配馅料,创意频出;揉捏饼皮,动作娴熟;压模定型,手法干脆。
与市面上的月饼相比,这些“食代青年”亲手制作的月饼格外特别。饼皮上,佛山大学校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徽,以及“明德博学、自强有为”的校训字样清晰可见;馅料中,低糖黑芝麻蛋黄、芋泥爆珠等新潮搭配,既契合健康理念,又贴近年轻人口味。
这场名为“食代青年·家好月圆”的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训,更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舌尖上的思政课”。
文创+食品:让校训融进味蕾记忆
“吃着自己做的、印着校训的月饼,那种归属感和自豪感特别真实!”刚入学不久的研究生新生黄佳楠笑着说。
近年来,高校文创产品常见于文具、服饰,而佛山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则另辟蹊径,依托学科特色,把文化符号巧妙地“做进”食品里,探索出一条“可食—可视—可思”的创新路径。
“月饼不仅是节日的象征,更是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鲜活载体。”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何婷婷介绍说。当学生亲手将校训压印在月饼上,“明德博学、自强有为”便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在劳动中自然内化为价值认同。
从原料配比、面团揉制,到馅料封装、模具压花,再到烘烤温度与时间的精准控制,这份“文创”背后,每一步都考验学生的专业功底。此外,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调试配方,赋予月饼全新的口感体验。正如辅导员王天河所说:“我们不仅在做月饼,更是在锤炼作为食品人的工匠精神。”
打破边界:当学工力量走进实验室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活动打破了以往“学工不进实验室”的惯性做法。学院学生工作团队与创新创业导师协同参与,实现了思政引导与专业实训的深度融合:创业导师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和品牌策划;辅导员则在劳动过程中,带领学生思考食品人的职业伦理与社会担当。
同学们不仅在动手实操中体会到食品工业的严谨,也在团队协作中加深了对“食品安全”“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理解。“以前总觉得思政课与专业学习有距离,但这种融合型活动让我明白,作为食品学子,我们肩负的是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食代工坊”学生负责人苏雪婷说。
“思政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场域与实际生活。”何婷婷补充道,“价值引领只有融入专业场景,思政工作才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双创”与劳育:在专业实践中走深走实
一枚小小的月饼,折射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大文章。据悉,佛山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食代工坊”这一实体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引领有机串联,构建起“做中学、学中悟、悟中行”的育人闭环。
以此次活动为例,学生们完整参与了月饼的设计、生产、品控与包装全过程,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更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创新的意义。
佛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省食品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新安教授寄语同学们:“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专业不仅是技能学习,更是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载体。”
“思政主阵地的建设,需要找到学科与育人之间的密码,既遵循专业规律,又贴近学生心灵。”这是佛山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贯秉持的育人理念。未来,学院将继续依托“食代工坊”等平台,持续开发节气食品、地方特色产品等系列实践项目,让“舌尖上的思政课”不断焕发新意,散发出更悠长、更沁人的芬芳。
文|记者 黄松炜 通讯员 付凯阳
图|佛大食品学院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