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锅贴技法制作的菜肴品种虽然不多,但各具特色与风味,例如锅贴鱼、锅贴鸡、锅贴虾、锅贴火腿以及锅贴豆腐等,均为筵席中常见的精细名菜。
从技法来看,锅贴工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首先,必须选用两种以上原料同时制作。其中,主料可随需要变化,而辅料中的猪肥膘肉和浆糊(主要为蛋粉糊)则是固定且不可或缺的,尤其肥膘不可省略,否则无法形成锅贴成品的特有风味。其次,无论主料或辅料,均需加工成易于成熟的扁长薄片,通常为长3.3厘米、宽2.5厘米、厚度在0.3至0.5厘米之间的片状,要求厚薄均匀、刀口一致。肥膘垫底,主料在上,用浆糊粘贴叠合,形成两层或以上的片状整体。
第三,贴制成品的质量标准为:色泽需一黄一白,黄白相间;质感应一面香脆、一面软嫩,口感清鲜,肥而不腻。具体而言,垫底的肥膘应色泽金黄或焦黄,口感香脆;上层主料则需保持本色或淡黄白色,质地软嫩。因此,在贴制过程中,垫底的肥膘面需朝下紧贴锅底受热,并需事先煮熟使其表层蛋白质凝固,再挂糊以避免直接受热,同时扎上小孔,以促进金黄色泽形成、防止脂肪过多溶化影响脆度,并避免卷缩变形;上层主料面则朝上不接触锅底,仅依靠贴制时的传热和盖焖方式加热成熟,以保持其本色与软嫩。此外,主料必须选用易熟的鲜嫩原料。锅贴技法仅贴一面、不可翻身的特性,是其区别于两面均煎的煎法的显著标志;其成品一面黄脆、一面白嫩的特点,也不同于煎制品两面金黄、外脆内嫩的风格。第四,锅贴制品不含汤汁,具有浓厚甘香风味,成熟后直接食用,无需回锅调味,因此需提前对原料进行浆腌入味。
尽管“只贴一面、不可翻身”是锅贴技法的主要特点,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灵活性。多数情况下,确实仅贴一面、不进行翻身。具体操作为:锅置火上,旺火烧热,滑锅后加少量油烧至五成热;将叠好的原料逐块平铺入锅,不可重叠,间距适当,以防粘连;肥膘面朝下紧贴锅底,以小火煎贴。待肥膘出油后,用锅铲铲油轻浇于主料上以促其成熟;若出油不足,可适量补油,但油量不淹没主料,仅能没过原料一半,以免影响主料色泽,同时需不断晃锅防粘。为保持主料本色与软嫩,并在其完全成熟,当肥膘接近金黄色时,可及时加入黄酒、香醋、油类等调味液汁,盖紧锅盖焖制片刻,利用蒸汽热使主料内部成熟,随即出锅。
然而,部分锅贴制品在主料与垫底辅料之间会夹入一层馅料,如虾馅、鸡馅、鱼馅等,以增添风味。此类层次增多、厚度增加的情况下,若仍仅贴一面,可能导致主料与馅料难以完全成熟,因此需翻身贴制两面。但在操作时,贴主料的一面仅可短时加热以加速成熟,不能时间过长,以免影响其本色与软嫩,更不可使其呈金黄色,应以淡黄白色为宜。尽管此类做法需翻身,仍可视为保持了锅贴技法的特点与成品风味。部分厨师为图省事,采用两面贴甚至多加油炸的方式,使成品呈现两面金黄、外脆内嫩的状态,此类做法则不应归为锅贴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