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海云河 我是云河 2025年09月24日 00:57 上海
“外地人大量涌入上海,带来的不是先进的文化和理念,这也不可能,而是陋习,不文明的种种行为,使上海的层次拉开了。做了一点点贡献,却要和本地人分一样的蛋糕,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这是一个网友的跟帖。
大家也都知道的了,现在大量的外地人到上海来打工,这些老乡大多来自贫困落后的地区,这也是事实,我们不用忌讳,但是随着大量外地人的涌入,可想而知,地区的文化和理念的不同,很多老乡都还有陋习,也把这种陋习带到了上海来了,那么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对撞,势必会产出不愉快,会摩擦出不协调的火花,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理所当然的,最大的障碍,也是让上海人最诟病的就是老乡们拒绝入乡随俗,而且,很多老乡认为自己是来建设上海的,就理应得到和上海本地人的同等待遇,要和本地人分一样的蛋糕,这当然也是会被本地人拒绝的,就像这个跟帖的网友说的“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先说说现象吧。官方数据说上海有1500万外地打工者,大多来自贫困地区,他们来上海就是来赚钱的,就是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来赚钱的,这没错。文化差异大,有些老乡确实带着陋习,让本地人看着不顺眼,摩擦难免。网友说“陋习拉低层次”,我部分同意——陋习该改,入乡随俗是基本礼貌,入乡随俗不是要你放弃自我,而是互相尊重的基础,也不是老乡们认为的歧视和排外,就像你去别人家做客,总不能随地吐痰吧?但把外地人一棍子打死,说他们只带来坏东西,就太偏激了。这样绝对的说法,我倒也不能同意。说外地人“只分蛋糕不做蛋糕”,这话有失公允。
再聊聊外地人的心态。为啥他们要求同等待遇?我觉得很简单:人嘛,都图个公平。老乡们觉得,我在这儿卖命干活,交税纳税,就该享受一样的福利,比如孩子上学、医保啥的。这心态能理解——谁不想被平等对待?要是我,我不也会有这样的心态和想法的么?但现实是,上海家底再厚,也不是无底洞。1500万人呢,要是都给本地人一样的待遇,财政早垮了。蛋糕就那么大,本地人守着祖辈积攒的资源,外地人硬要分一大块,确实有点“人心不足”。但话说回来,老乡们也不是贪心,他们是渴望被尊重,这需求没错,只是方式得调整。想分蛋糕,没错;但怎么分,得讲规矩。
那网友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对吗?我觉得一半对一半错。对的是,同等待遇不可能,这真的是有难度的,不可能是“来了上海就是上海人”,上海财力有限,硬塞只会乱套;错的是,把外地人当洪水猛兽。
咱们得换位思考:老乡们大多从贫困地方来,习惯一时改不了,需要时间包容;本地人呢,也别高高在上,多引导少指责。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社会融合的考验。上海是国际大都市,靠的是包容和进步,不是排外。陋习要改,但公平也得讲——基本权利保障好,额外福利量力而行,才能和谐。大城市的吸引力与压力,从来都是并存的。
我看到过很多老乡都说过“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自由迁徙的自由”,说得不太好听就是,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管不着,你也没有权利赶我走。我们也不需要否认我们还有一个地区贫富差距的现实问题,如果像老乡们希望的那样“来了上海就是上海人”,“来了上海就和本地人同等待遇”,“来了上海就分和本地人一样的蛋糕”,大量的外地人涌入上海,上海再怎么海纳百川,也是吃不消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老乡们,入乡随俗是应该的,陋习真得改改,别让别人有指责批评;至于同等待遇?现实点吧,但该有的尊严和机会,我觉得上海得给。当然,上海的公共资源确实紧张。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互相指责,而是思考如何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来上海的外地人,他们是来分蛋糕的,也是来做蛋糕的。
我是云河
日常的生活,随意的心情
391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