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叶开泰文化园内,游客手捧黑芝麻黄精拿铁,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中药香囊,一场中医药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正在武汉悄然发生。这座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文化园,复刻传统“前店后厂”模式,将国医馆、文化博物馆、非遗技艺传承基地与现代化智能制造车间有机结合。这里已成为武汉首家3A级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每周定期开展的“小小中医师”研学活动,成为家长带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热门选择。
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遗资源丰富。数据显示,武汉目前拥有19项国家级、92项省级、19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非遗资源成为旅游发展的文化根基。今年6月,武汉市文旅局推出了10条“跟着非遗游武汉”主题旅游线路,涵盖“知音江城”美丽传说之旅、“烟火江湖”非遗美食之旅、“健康生活”非遗康养之旅等五大主题。这些线路串联起全市50余个点位,既有知名旅游景点、剧院场馆,也有充满烟火气的特色美食街区和底蕴深厚的非遗体验场馆。
“我们以非遗为城市向导,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江城故事。”武汉相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鸣在线路推介会上表示。这些主题线路不仅展现了武汉的文化底蕴,更让非遗项目从静态展示走向活态传承。
在武汉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中,中医药老字号表现尤为抢眼。创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的叶开泰,作为“中国四大药号”之一,传承从未中断。2018年,复刻传统“前店后厂”模式的健民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医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范。
除了叶开泰,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武汉还拥有张介安中医儿科诊疗方法、梅竹青跌打损伤疗法等39个各级非遗传统医药项目。这些传统医药非遗不仅有着数百年的传承,也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健康养生理念仍然活跃在人们生活之中。
武汉“非遗+旅游”的模式多样化特征明显,形成了景区展演、工坊体验、研学教育的立体场景。
在美食领域,汇聚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热干面等非遗美食的江岸区吉庆民俗街,让“过早”习俗这一市级非遗在升腾的热气里鲜活起来。在汉阳区晴川阁,以武汉大禹治水传说和武汉杖头木偶戏两项国家级非遗为背景创作的实景木偶剧,彰显地域特色。2025年3月,东湖牡丹园引入“脆皮年轻人的养生集市”,古风挂画与诗词卷轴错落悬挂,游客可参与八段锦跟练、中式理疗、汉服体验等活动。
数据显示,武汉已有956个中医类医疗机构,6835名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年总诊疗人次达941.74万。全市建成5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和4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
在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方面,武汉支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医医院等成功申报国家智慧中医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市中医医院等机构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站嵌入“四诊合参”数智融合AI模块,部署基于DeepSeek医疗大模型的“中医版”智能体系,提供诊断参考与个性化治疗建议。
“非遗+中医药+旅游”的融合模式为武汉文旅市场带来了显著活力。2025年9月12日开幕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三天吸引观众22.5万人次,文旅项目集中签约232.8亿元。
黄鹤楼作为武汉文化IP的引领者,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达215.35万人次,其中暑期74.52万人次,外籍游客1.51万人次。“场景+演艺”的创新模式让这座名楼的诗意与故事可感可触。东湖绿道开通8年来,已有超过1亿人次打卡。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发展,大美东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今年暑期,“知音文化一日游”成为热门线路。知音文化旅游区将龟山、晴川阁、古琴台、月湖等多个景点“串珠成链”,形成面积约144.6公顷的旅游景区,让“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在游客的步履丈量中变得具象而磅礴。
武汉的文旅融合路径证明,传统文化不再是玻璃柜里的陈列品,而成为可品尝的黑芝麻黄精拿铁、可体验的中药香囊制作、可学习的八段锦功法。非遗与中医药文化正在武汉的街头巷尾、景区园区中自然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