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江南的街头巷尾总会飘起一股淡淡的艾草香 —— 那是青团上市的信号。这抹裹着春天气息的青绿,是江南人刻在骨子里的时令记忆:外婆揉面时沾着粉的双手,蒸笼揭开时冒起的白雾,咬下去时豆沙的甜糯和艾草的清香,都藏着关于春天、关于乡愁的故事。
做青团,首先得跟春天 “要” 食材 —— 新鲜的艾草。江南人多选田间地头的野生艾草,叶子嫩,香气足。采摘回来的艾草要先挑拣干净,去掉老茎和杂质,然后放进沸水里焯 1 分钟,加一勺小苏打,既能保持艾草的翠绿,又能去掉苦涩味。焯好的艾草捞出来,过一遍凉水,挤干水分,放进料理机里打成细腻的艾草泥,要是喜欢颗粒感,也可以留些碎叶,吃起来更有嚼头。
面团是青团的 “灵魂”,讲究 “软而不塌,糯而不粘”。通常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按 3:1 的比例混合,加少许白糖调味,再把温热的艾草泥倒进去,边倒边揉,直到揉成光滑的绿色面团。要是面团太干,就加点温水;太粘,就补点糯米粉。揉好的面团要盖上湿布醒 10 分钟,让粉和艾草的香味更好地融合。
馅料的选择,是青团的 “个性” 所在。老底子的江南青团,只有两种经典馅料:甜口的豆沙和咸口的咸菜笋丁。豆沙要选红小豆,提前泡 4 小时,煮烂后捣成泥,加猪油和白糖炒至浓稠,这样的豆沙细腻香甜,还带着猪油的润;咸菜笋丁则要选绍兴的梅干菜,泡软后切碎,和新鲜的春笋丁、肉末一起炒,咸鲜中带着笋的脆嫩,一口下去满是江南的鲜。
现在的青团,早已不是 “两选一” 的格局。蛋黄肉松馅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咸香的肉松裹着流沙的蛋黄,和艾草的清香碰撞出奇妙的滋味;抹茶味的青团则更清新,面团里加了抹茶粉,馅料是白桃乌龙馅,咬下去满是春日的清爽;还有的店家推出了芝士培根馅、巧克力馅,甚至麻辣小龙虾馅,让青团成了 “网红”,却也有人怀念老味道 —— 就像我外婆总说:“再好的馅料,也比不过小时候的豆沙青团,那是春天的本味。”
我小时候跟着外婆做青团,总爱帮着揉面团,结果手上、脸上都沾着绿色的粉,像个小泥猴。外婆会把包好的青团放进蒸笼,大火蒸 15 分钟,蒸笼揭开的瞬间,艾草香裹着热气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烫得直甩手,却还是忍不住咬一口 —— 软糯的皮里裹着甜豆沙,艾草的清香在嘴里散开,那是我对春天最早的味觉记忆。
如今在外地工作,每年清明都会网购江南的青团,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去年清明回家,外婆又拉着我做青团,看着她布满皱纹的手熟练地揉面、包馅,才明白:青团的味道,不仅是艾草和糯米的香,更是家人陪伴的温暖,是刻在江南人血脉里的乡愁。
上一篇:手工达人分享创意手工制作教程
下一篇:蓝翔烹饪小课堂之油泼扇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