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罗永浩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
引发社会各界讨论。
我们的日常,
正在被预制菜“包围”。
吃一顿预制菜会不会超标?
一周吃几次会影响健康?
什么是预制菜?
预制菜并不是只有“快手菜”一种。实际上,关于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曾联合印发过相关通知。
中国政府网截图
通知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但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三明治、披萨等。
由此可见,除非一日三餐全手工制作,否则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完全避开预制菜。
事实虽如此,但我们主动去购买这类食品和在外就餐被动吃到,体验完全不一样。
这些因素影响预制菜的安全健康
通过正规中央厨房制作的预制菜,安全性是有保障的。统一采购的食材得先经过分拣,然后经过高温灭菌或速冻技术让食物变成料理包。
这2种处理方式可以在不放防腐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延长食物的保质期。但如果有些餐饮商家会选择不正规的外包配餐公司,这就难以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了。
调味剂超标
大多数预制菜都添加了过多的盐,钠含量超标。有的预制菜每100g食物就含钠900mg,按照一包200g的重量算,吃一包预制菜差不多就达到了每日摄入标准。
注:5克盐约含2000毫克钠
而且为了让食物更好吃,绝大部分预制菜还会添加大量的糖,长期高盐高糖摄入容易引发高血压、肥胖、骨质疏松等问题。
原材料品质难以把控
因为预制菜是集中采购集中处理,原材料品质难以分辨。例如以次充好,添加香料掩盖不新鲜食材的味道。又或者是以假乱真,明明是顶级肥牛,结果却是猪肉做成的。
包装问题
预制菜包装基本是塑料制品,长期食用这种包装食物,会将大量塑料微粒送进我们的体内,特别是在加热条件下。
研究表明,仅3分钟的微波加热,就能使1平方厘米的塑料容器释放出高达21.1亿个塑料微粒。而长期的微塑料暴露,可能更容易引发包括腹泻腹痛、肠道出血等肠道问题。
吃多少食品添加剂才算“过量”?
预制菜真正的风险其实是它
不少人认为,预制菜不健康是因为含有过多的食品添加剂。
其实,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它们并非全有害,许多源自天然物质,且均经过严格安全评估和国家标准规范。
所以,预制菜真正的风险并非来自“偶尔一吃”,而是来自:
1.长期、大量、单一地食用某一种超加工食品。
2.整体饮食结构失衡,把预制菜当饭吃,完全取代新鲜果蔬、五谷杂粮。
想要避开预制菜
可以这么做
外卖是预制菜重灾区,作为离不开外卖的职场人,要想避开预制菜应该怎么做?
要是看到一家店全是 盖浇饭、盖面、各种肉块或者速冻饺子、粥、包子和水煮青菜等食物,就要小心这是预制菜专门店。外卖少点这10种,容易踩雷:
点外卖时看好这3点挑选正规门店。
1.看门店地址,如果定位在居民楼,就要格外小心是黑作坊(熟悉的门店除外);
2.看食品安全档案,查看店铺的食品安全许可和食品安全等级食品:A级(代表良好)、B级(代表一般)、C级(代表较差);
3.看评价,当然好评可以略过,着重看差评。
如何减少预制菜对健康的影响?
1.降低钠含量
●汤汁舍弃法:倒掉1/2调味汤汁可减少钠摄入量。
●稀释烹饪法:将调味包用量减半,用清水补足。
2.营养升级方案
●杂粮饭替代:用预制菜搭配藜麦、糙米饭食用。
●蛋白质补充:额外添加水煮蛋或即食鸡胸肉。
●搭配新鲜蔬菜:每餐增加200克水煮或凉拌时蔬。
●补充益生菌:餐后饮用无糖酸奶或食用发酵食品。
●添加优质脂肪:食用时拌入5克亚麻籽油或坚果碎。
申工社综合自都市快报、39健康网、人卫健康等
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