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到了,天气一转凉,很多人就摩拳擦掌,准备用一顿顿火锅、烤肉来“慰劳”自己,正所谓秋天贴秋膘,正当好时节!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都没吃对……
那么,如何贴秋膘?怎么补呢?有什么禁忌和讲究?一起来看看!
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的基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们的生活节奏完全跟着自然的节拍走。夏天天气炎热,农活又重,人的体力消耗大,加上食欲不振,很容易掉体重,古人称之为“苦夏”。
好不容易熬到秋天,天气凉爽了,繁忙的夏收秋种也告一段落。最关键的是,粮食丰收了,仓库里有了余粮。
人们自然想着要吃点好的,把夏天掉的肉补回来,增强体质,以应对接下来的寒冷冬天,这就是“贴秋膘”最原始的由来。它是一种在物质相对匮乏时期,基于农耕文明的智慧养生法。
所以,它的核心是“补虚”,是针对能量消耗大、体重下降的人群的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进补,而不是全民无差别的“吃喝狂欢”。
既然要补,就得补对。老祖宗讲究的是“补而不腻,温而不燥”。
秋分时节,气候干燥(中医称之为“秋燥”),人体容易口干、咽干、皮肤干,切忌大鱼大肉。如果一上来就大吃油腻、辛辣的食物,无异于“火上浇油”,容易导致更多身体不适症状。
正确的做法是重在“平补”和“清补”。
1.可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梨、银耳、百合、山药等都是秋季不错的食物选择。一碗银耳百合羹,胜过一碗麻辣汤。
2.适当增加优质蛋白
可以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肉类,如鸡肉、鸭肉、鱼肉、瘦牛肉等。鸭肉性凉,尤其适合秋燥时节食用。
3.主食粗细搭配
做饭时,偶尔可以加入一些红豆、花生、红枣等一起蒸,既能健脾,又能补充能量,也不会过于滋腻。
进补前可以先喝点“开路汤”。比如用山药、小米、南瓜等健脾胃的食材,煲点粥或汤,让脾胃慢慢适应,然后再逐渐增加营养。
以下几类朋友,秋分时节要管住嘴,千万别盲目跟风“贴秋膘”:
1.脾虚湿重的人
这类人常表现为身体困重、乏力、食欲不振等,如果再大吃大喝,尤其是油腻厚味的食物,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越补越不舒服。
2.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
很多老年人脾胃功能减弱,且患有慢性病。盲目贴秋膘,摄入过多脂肪、嘌呤和盐分,极易引起疾病复发或加重。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原则。
3.体重超标的人
如果“膘”体都超标了,就不需要再“贴”了!当务之急是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加强锻炼。否则再贴下去,健康风险就更大了。
说到底,“贴秋膘”是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习俗。如今我们物质极大丰富,很多人营养过剩而非不足。因此,这个习俗传到如今,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老讲究”,提醒我们到了秋天要注意养生。我们真正要学的不是拼命吃肉囤膘,而是“跟着季节调理身体”。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