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住在阮的梦,一住就一世人……”歌声与吉他声交织,穿过饭桌上顾客的谈笑声和杯盘的碰撞声,经典闽南话歌曲《叫阮的名》在一楼大堂回荡——17日晚上七点半,在湖光路的101聚厂街区,“上青夜市美食”大排档(以下简称“上青排档”)里,有人举手摇摆、有人拿着手机拍摄,一幅热闹景象。
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把演出的舞台搬到饭桌边
这样的消费“新夜态”在厦门兴起
今年来
更多的传统餐饮店增添了这项增值服务
为顾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不同饭桌旁的舞台,主演们都是谁?
这种新尝试对餐饮商家的引流
起到多大效果?
顾客是否愿意为之买单?
……
日前
厦门日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餐饮店
一探究竟
桌旁有“戏”
有歌也有舞 歌仔戏“入场”
约6平方米的舞台直面一楼大堂的饭桌
上方闪烁着“厦门之夜”的霓虹灯——
上青排档搭建了一个复古式港风舞台
主唱使用吉他弹唱,两名搭档使用手铃、非洲鼓、沙锤等乐器伴奏,让《再回首》《亲密爱人》《原来你也在这里》等熟悉的旋律有了更丰富的表达。
舞台表演负责人庄宏伟说,他们的表演主打经典港台怀旧歌曲,经典闽南歌作为特色曲目穿插其中,“希望用怀旧的时代之声和大家共情,营造氛围感,为顾客助兴”。
食客们在音乐的氛围下就餐。(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庄宏伟也是主唱之一,他每周有五个晚上都忙于驻唱演出,而上青排档是他驻唱的唯一一家传统餐饮店。事实上,这折射出各家餐饮店不成文的统一标准:前来“加戏”的表演团队,必须是专业团队。
位于果壳街区的“厦咕咕”海鲜大排档
(以下简称“厦咕咕”)
每到周六晚上
会邀请女舞者身着富有年代感的裙子
献上“闽南风”舞蹈
她们还会适时拉上女顾客一起跳舞
增强互动性
同样是周末
厦门北海湾惠龙万达嘉华酒店
(以下简称“北海湾酒店”)茶餐厅
锣鼓敲起、丝竹声响起
歌仔戏演员登台表演
酒店总经理孟茜彤介绍,近年来,茶餐厅在每周六晚及节假日,固定安排歌仔戏表演,本地专业歌仔戏剧团带来《邵江海》《陈三五娘》等经典折子戏,还会在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编排更应景的主题剧目。
厦门北海湾惠龙万达嘉华酒店将歌仔戏表演融入茶餐厅。(受访者供图)
位于吕厝豪峰大厦的“阿村咸鱼档”
则是另一种景象
17日下午三四点,音乐声已经传出:电子鼓、电吉他、贝斯、双层键盘等乐器,奏出乡村摇滚改编的《小城故事》《恰似你的温柔》,现场同样有“古早味”闽南歌。
“每周三,我们几个老朋友组成的‘咸鱼乐队’,固定到这里聚会、排练,还有一些音乐爱好者前来一起演出、用餐。”餐厅负责人王学利介绍,店里的八九成顾客都是熟客,以音乐为纽带,他们还带来了一些新的“粉丝”。
阿村咸鱼档店内的乐队、演唱者以音乐协会的老朋友为主。(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拿手好戏
“直播+短视频”带客 小社群形成吸引力
在饭桌旁“加戏”的目标
就是引客
餐饮店的这个目标真的达到了吗?
从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
现场的“戏”
已成为商家的“拿手好戏”
商家或借助线上平台
或凭借线下口碑
逐步引来实实在在的客流
厦咕咕虽然上个月才开业,但是咨询演出时间的顾客越来越多。厦咕咕股东之一开设了个人抖音号,粉丝有近1300人,上个月起,她每周都会发布餐厅的舞蹈短视频,浏览量和点赞数都有大幅提升。店长陈先生说,接下来他们会根据顾客和网友提出的建议,尝试增加闽南话脱口秀等新节目。
上青排档的抖音号除了发布短视频,还通过直播呈现餐厅的歌舞演出,目前粉丝量已超过10万——线上的流量自然而然带旺了线下的人气,一方面是不少新顾客慕名而来,他们来打卡做社交分享;另一方面是不少熟客再度光顾。
店长许女士说,不少回头客专门预订观看区座位。此外,庄宏伟还尝试为现场注入更多情绪价值,作为经验丰富的音乐创作者,他会注重和有需求的食客交流。有一次,他弹唱一首《老爸》,让台下的一位男顾客听得不由落泪。歌曲唱完后,庄宏伟走向那位男顾客,轻轻拍了拍他的肩。“我能理解食客的心情,此时无声的回应胜过有声的安慰。”庄宏伟说。
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而北海湾酒店与歌仔戏团队可谓“相互成就”——酒店为演员提供舞台,演员在网上的流量则帮助酒店引入客流。孟茜彤介绍,演出启动后,客流量有两三成的增长,如果遇上热门节假日,观戏位还需要提前预订。
她还注意到,最近茶餐厅的客群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除了原来的中老年顾客和聚餐家庭外,更为年轻的文化爱好者、台胞等逐渐增多。
厦门北海湾惠龙万达嘉华酒店将歌仔戏表演融入茶餐厅。(受访者供图)
阿村咸鱼档也开设了抖音号,王学利指着短视频里的一位英国朋友告诉记者:“这是朋友的朋友,爱好音乐才上门,而且一进门就上手打鼓。”依靠口碑与音乐纽带,这家餐厅内目前已形成一个音乐爱好者聚集的社群。“粗略计算,已有20多个乐队等音乐团体,来到餐厅演出。”王学利说,一些顾客偶然进入餐厅后,被音乐爱好者的表演感染,从此成为餐厅熟客。
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顾客说“戏”
有人点赞氛围感 有人嫌环境嘈杂
“加戏”这种主动为之的改变
意味着传统餐饮店打破了
原本单一的就餐场景
对此最有发言权的就是顾客们
综合线上线下的评价不难发现:
游客青睐这种有本土特色的氛围感
也有顾客对此褒贬不一
对于游客来说
这种旅行途中的吃饭小插曲
让他们挺“上头”
18日晚,上青排档里,浙江游客杨先生和厦门朋友围坐在离舞台最近的桌子,从主唱唱响第一首歌《再回首》开始,他便拿起手机拍摄,不时跟着哼唱。“歌声挺动听的,给我们聚会增添了氛围感。”他还说,闽南歌有特色,让他的旅游不虚此行。上海游客丁女士感同身受,她说:“歌曲一唱响,就让人感受到松弛感,给足了情绪价值,下次我还想来。”
滨中社区居民黄女士是“厦咕咕”的常客。她第一次带10岁儿子卜卜去吃饭时,刚好赶上舞蹈表演。演出结束后,演员还分发糖果,孩子为此兴奋不已。黄女士表示,舞蹈表演和演员互动是就餐加分项,以后如果有聚会,她会优先选择有演出的餐厅。
有意思的是,北海湾酒店的歌仔戏表演激发了不少顾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13日晚上,该酒店茶餐厅现场,就有不少顾客叫住服务人员询问:“这唱的是什么戏?唱词是闽南话吗?”半小时左右的演出时长,让不少顾客意犹未尽。
但也有顾客对此持质疑态度
网络平台上,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只能图一时热闹,不看好能长久做下去;
也有人说,嘈杂的环境与进餐这件事无法适配,弊大于利;
还有顾客表示,餐厅的核心竞争力是菜品的口味,“有没有演出都没关系。”
网上传播的视频里,某些餐厅里还出现了一些啤酒服务员近距离面对消费者跳舞的画面。有顾客认为:这已经有了低俗化的倾向,给人观感并不好,尤其要注意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眼看“戏”
行业说法:
菜品质量是“基本盘” 演出只是“加分项”
实际上
对已经“加戏”的餐饮商家来说
他们很清楚地注意到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顾客体验。无论是上青排档还是厦咕咕,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舞台演出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更丰富的就餐体验感,如果顾客有安静就餐的需求,他们设有独立的二楼大厅以及更私密的包厢空间,供顾客选择。
二是主次之分。记者采访的这些餐饮商家,都是将菜品质量视为“基本盘”,演出仅作为“加分项”——厦咕咕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演出只是锦上添花,菜品质量才是立店之本。
厦门老字号协会荣誉会长杨毅说
餐饮企业要打造品牌
“好吃”才是根本
业界支招:
盲目效仿不可取 沉浸式空间或可行
这种“加分项”能不能
为餐饮经营增加利润?
一些商家综合考虑成本后
正准备加入这个阵营
市餐饮行业协会监事长胡艺忠提醒,商家在设计特色服务时,需要全面分析自身定位和客群、客单价等成本效益,不宜盲目效仿热门做法,否则不仅无法有效带来客流,反而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杨毅说,自古以来,餐饮和文旅“不分家”,像老上海风表演、陕西秦腔等特色文艺也都走进当地的餐厅,“这种集物质和精神享受为一体的餐饮体验,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他还说,在做好餐饮口味、确保“好吃”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食客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比如加入现场互动、美食制作体验等活动,做到“好看”和“好玩”,构建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你喜欢饭桌旁“加戏”
这种用餐形式吗?
欢迎聊聊~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吴燕如 赵张昀 薄洁
编辑:施璐玮 值班主编:林燕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