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技术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场景驱动”新阶段,“场景”成为重构产业价值链条、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传统旅游业既面临“资源静态化、体验碎片化、消费浅层化”三大行业痛点,还与传统产业“要素配置固化、跨主体协同乏力、价值创造同质”三大困局深度关联。本文运用场景创新方法论,通过“策划场景、设计动线、创新营销”三位一体闭环,同步破解传统产业困局与旅游行业痛点,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操方案。
一、场景创新方法论为旅游行业痛点提供破解之道
场景创新方法论以场景创新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场景创新理论体系是数字经济时代以“场景”为核心的价值创造方法论,融合场景经济学、场景创新经济学和场景工程学三大学科形成的跨学科协同框架。其以“场景思维—场景逻辑—场景方法”为指导,具备“宏观破传统产业困局、微观解旅游行业痛点”的双重功能,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一)理论核心与价值逻辑。场景创新理论核心是打通“资源—场景—体验—产业”完整价值链,揭示“需求定义—要素整合—生态协同”价值创造新逻辑,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衔接宏观与微观,同步破解传统产业三大困局与旅游行业三大痛点;二是填补传统旅游行业“重资源、轻运营”理论空白,构建“策划—设计—营销”完整方法论;三是培育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目的地从“观光点”升级为“产业生态圈”。
(二)场景创新方法论与问题对应关系。场景创新理论以“四大命题”为宏观指引,与“三大实践环节”精准对应构建破解路径:“场景即生产要素”对应“策划场景”,解决“资源静态化/要素配置固化”;“场景即服务”对应“设计动线”,解决“体验碎片化/跨主体协同乏力”;“场景即创新/场景即生产力”对应“营销事件”,解决“消费浅层化/价值创造同质”。在此体系下,企业从“产品提供者”转型为“场景解决方案运营者”,用户决策逻辑从“需要产品”转向“需要场景服务”。
二、创新商业场景策划,破解“资源静态化”
针对传统旅游资源“沉睡闲置、功能单一”问题,依托“场景即生产要素”命题,通过商业场景策划激活资源、优化要素,同步破解“要素配置固化”困局。
(一)问题本质与破题依据。“资源静态化”本质是“要素配置固化”在旅游领域的微观表现,优质资源因缺乏技术、创意等新型要素注入,长期局限于“观赏”功能,核心根源是场景“要素协同性”缺失。基于场景创新方法论,需注入“主题IP(精神内核)+业态功能(落地载体)”,推动跨领域要素整合,实现资源价值从“静态观赏”向“动态体验”转化。
(二)BED模型实操框架。采用“背景业态(B)+体验业态(E)+衍生业态(D)”三级模型构建价值转化体系:背景业态(特色民宿、主题餐厅)营造沉浸式空间氛围,奠定场景基础;体验业态(沉浸式剧场、非遗工坊DIY)强化游客互动参与,提升场景黏性;衍生业态(文创产品、数字藏品)延伸价值链条,扩大场景效益,三类业态协同吸引技术、资本、人才聚集。
(三)IP化实践与案例验证。深度挖掘资源文化内涵,提炼专属主题IP赋予独特标识:废弃矿坑以“地球伤疤·生态重生”IP转型为生态科普体验地;长沙文和友以“80年代市井生活”IP为核心,将地方小吃、旧物文化转化为亿级消费空间,既破解资源静态化问题,又重构区域要素配置格局。
三、创新游戏化动线设计,破解“体验碎片化”
针对传统旅游行业“景点分散、体验割裂”问题,依托“场景即服务”命题,通过游戏化动线设计实现体验连贯、主体协同,同步破解“跨主体协同乏力”困局。
(一)问题诊断与解决思路。“体验碎片化”源于景区、商户、服务机构“各自为政、信息不通”,是“跨主体协同乏力”的微观映射,核心根源是场景“空间边界性”模糊。基于场景创新方法论,需以统一主题设计动线,将分散体验节点串联成“体验项链”,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场景场域,打破协同壁垒。
(二)GMP模型落地方法。采用“目标(G)+机制(M)+点数(P)”模型设计动线:目标设置(集齐打卡点、完成主题谜题)明确游览方向;机制设计(AR扫码互动、NPC真人引导)增强参与感;点数系统(积分兑换、勋章解锁)激发探索动力,同时按“起始—发展—高潮—回落”节奏设计情感曲线,强化沉浸体验,推动多主体围绕统一主题协同服务。
(三)案例效果与协同价值。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动线核心,通过“盛唐密盒”NPC互动、主题打卡任务串联演艺、商业、文化节点,游客日均停留时长增加1.5小时,解决体验碎片化问题;同时整合商户、演艺团体、市政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周边商户营业额提升20%,破解跨主体协同乏力困局。
四、创新数字场景营销,破解“消费浅层化”
针对传统旅游行业“依赖门票、消费单一”问题,依托“场景即创新/场景即生产力”命题,通过创新数字场景营销,举办数字消费节实现消费升级、价值创新,同步破解“价值创造同质”困局。
(一)问题剖析与创新路径。“消费浅层化”表现为门票占比高、人均消费低、附加值少,是“价值创造同质”的微观体现,核心根源是场景“需求导向性”与“价值生成性”缺失。基于场景创新方法论,需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数字消费节闭环,推动旅游消费从“观光消费”转向“产业消费”,实现价值差异化创造。
(二)线上线下联动策略。打造“数字文旅消费季”等标志性IP,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线上复购”联动体系:线上通过短视频种草、直播带货、发放数字消费券精准引流;线下设置主题展览、特色工坊提供深度体验;线上开发数字藏品、文创电商实现持续复购,打破时空限制,创造差异化消费价值。
(三)案例成效与推广意义。河南省举办“文旅消费季”,发放10亿元数字消费券,带动文旅消费超500亿元,参与商户超10万家,门票消费占比下降20%,文创、研学等附加值消费占比显著提升;同时建立政企协同平台,推动各地文旅资源差异化开发,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消费升级方案。
五、场景创新方法论的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
场景创新方法论不仅为破解传统旅游行业痛点提供系统方案,更在理论构建、实践落地与未来拓展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一)具有构建宏观—微观统一体系的理论价值。填补传统旅游领域“场景驱动”理论空白,依托三大学科协同优势,建立“场景特征缺失(根源)—传统产业困局(宏观)—旅游行业痛点(微观)—场景创新方法论(解法)”完整逻辑闭环,支撑“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为其他传统产业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二)具有提供可复制实操方案的实践意义。场景创新方法论具备强实践导向,三大环节环环相扣:策划场景解决“资源怎么用”,设计动线解决“体验怎么连”,营销事件解决“消费怎么升”,适用于自然景区、古镇、城市文旅等多类项目,助力企业转型、优化用户决策逻辑。
(三)具有拓展多领域创新路径的应用前景。随着数字技术深化,可结合元宇宙打造虚拟旅游场景,借助大数据设计个性化动线;还可融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推动“文旅+商业”“文旅+农业”融合发展。未来需结合消费新需求、技术新变革完善场景创新方法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数字技术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场景驱动”新阶段的背景下,场景创新方法论通过“策划场景激活资源、设计动线串联体验、创新营销拓展消费”的三位一体闭环,依托三大学科协同框架,实现传统旅游“资源静态化、体验碎片化、消费浅层化”三大痛点与传统产业“要素配置固化、跨主体协同乏力、价值创造同质”三大困局的同步破解。其核心是依托场景“四大特征”与“四大命题”,构建“宏观产业变革+微观业务创新”的统一路径,既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操指南,也为其他传统产业转型提供有效借鉴,在文旅产业转型中效能显著,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