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用户研究工具
人为什么要吃零食?
别急着回答“饿了”或者“嘴馋”,这答案太浅,对不起你深夜下单的那份决心。
你吃的不是零食,是当下人生阶段的“解药”。它帮你修复Bug、抚慰焦虑、填充你每一个细小的人生缺口。我们潜入了15,000个消费者的真实生活,发现了这部由零食主演的、关于你我他的人生连续剧。
事实——人生六幕,零食串场
为了回答“人为什么要吃零食”,我们放弃了哲学思辨。以下是你的人生,被零食标记的六个阶段。
表1-消费场景分析:生理满足——从“续命”到“保命”
年龄段 |
吃零食核心诉求 |
<18岁 |
扛饿、提神、能量包、课间刚需 |
18-24岁 |
解馋、口感愉悦、熬夜伴侣、即时行乐 |
25-29岁 |
方便、高效、办公室能量棒、对付一口 |
30-34岁 |
家庭共享、解馋抗饿、便携、顶饱 |
35-44岁 |
出行必备、口腹与健康并重、快速补充 |
>=45岁 |
易消化、无负担、健康前提、方便携带 |
样本量:15,000个有效消费者样本
关键发现:
1. 生理需求的标准在升级:扛饿 > 好吃 > 方便 > 家庭共享 > 健康。
2.25-29岁是“效率”需求的顶峰,30岁后“家庭”属性开始注入。
3. 最高级的生理满足不是“大快朵颐”,而是“吃完心安理得”。
表2-消费场景分析:健康管理——从“被迫”到“氪命”
年龄段 |
吃零食核心诉求 |
<18岁 |
被动健康、家长监督、安全、无添加 |
18-24岁 |
审美健康、身材管理、低卡、为了好看 |
25-29岁 |
生活方式、由内而外、营养补充、爱自己 |
30-34岁 |
责任健康、家庭守护、配料表干净、家人 |
35-44岁 |
守护健康、营养均衡、全家需求 |
>=45岁 |
生存健康、慢病管理、功能性、防御性 |
样本量:15,000个有效消费者样本
关键发现:
1. 健康的定义在迁徙:安全 → 变美 → 活好 → 守护 → 长寿。
2. 健康零食的“超级引擎”不是追求马甲线的年轻人,而是30-44岁、被家庭责任感驱动的中坚力量。
3. 健康需求从“模糊”走向“精确”,零食正在“药品化”。
表3-消费场景分析:情绪社交——向外连接到向内和解
年龄段 |
吃零食核心诉求 |
<18岁 |
社交货币、缓解学业压力、融入圈子 |
18-24岁 |
身份探索、自我奖励、聚会催化剂 |
25-29岁 |
职场减压阀、办公室社交、自我犒赏 |
30-34岁 |
家庭氛围组、亲子快乐、夫妻同享 |
35-44岁 |
家庭情感支持、放松工具、缓解中年压力 |
>=45岁 |
情感粘合剂、代际沟通、怀旧、自我和解 |
样本量:15,000个有效消费者样本
关键发现:
1. 作用场域从“外部世界”(学校/职场)退回“内部世界”(家庭/自我)。
2. 用一包零食换来的“亲子快乐”,其情感价值远超一次“朋友分享”。
3. 25-29岁是“职场社交”的关键节点,零食是最低成本的向上管理和横向破冰工具。
表4-消费场景分析:家庭与亲子——从“隐身”到“C位”
年龄段 |
核心诉求与场景描述 |
<18岁 |
“被动接受端” 完全作为家庭功能的接收方。零食是父母、爷爷奶奶表达关爱的主要方式,自己几乎没有决策权。核心任务是“被投喂”、“被奖励”和“被哄开心”,是家庭零食消费链的终点 |
18-24岁 |
“价值真空期” 家庭功能几乎“隐形”。消费决策极度自我,人生主题是“我”和“我的朋友们”。零食消费围绕同龄人社交和个人享乐展开,家庭共享完全不是考虑因素,为家人买零食的行为降至冰点 |
25-29岁 |
“萌芽探索期” 家庭概念开始萌芽,但主要局限于“情侣/夫妻”的二人世界。消费行为从“我”扩展到“我们”。会为对方购买零食作为情感表达和生活情趣,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为“一个家”采购的思维 |
30-34岁 |
“价值引爆点” 人生角色剧变,家庭功能需求被“引爆”。随着子女出生,消费重心一夜间从“悦己”切换为“为娃买单”。开始疯狂研究儿童营养、寻找哄娃神器,正式上任家庭零食的“新任采购总监” |
35-44岁 |
“价值融合期” 家庭功能与健康、情感价值深度“融合”。决策不再只为孩子,而是扩展到全家人的健康和快乐。关注儿童营养的同时,也开始为伴侣和自己选择更健康的零食,进行“家庭健康资产的综合管理” |
>=45岁 |
“价值升华期” 家庭功能“升华”为代际关爱和情感传承。角色从直接抚养者转变为“家族情感纽带”。购买零食更多是为了看望已成家的子女、取悦孙辈,通过食物传递跨越代际的关爱,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
样本量:15,000个有效消费者样本
关键发现:
1. 家庭功能的演化是一条“U型转J型”的生命曲线。它从童年的被动高点,断崖式跌入青年期的“价值真空”,最终在30岁后因“生育”这一关键人生事件而指数级爆发,成为后半生消费决策的绝对重心。
2. 品牌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18-29岁的“价值真空期”放弃对用户的家庭心智教育。恰恰相反,这是品牌塑造“未来家庭采购总监”品味的黄金十年。今天在他/她心中种下一颗“高品质”的种子,明天就能收获一个“高客单价”的家庭。
3. 家庭零食的需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扩容”。它不再仅仅是“儿童零食”,而是演变为“亲子同食”(父母和孩子一起吃)、“代际共享”(祖辈和孙辈一起吃)的“家庭健康解决方案”。只满足单一功能的儿童零食,将被市场无情淘汰。
所以,“人为什么要吃零食”的第一个答案已经浮现:因为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仗”要打,而零食,就是我们最顺手的“武器”。
吃的不是热量,
是身份的“前台”和情绪的“后台”
数据揭示了行为,但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因为零食是成本最低、门槛最低、耗时最短的“即时性自我关怀”。
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人生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对应的KPI和Bug。
当你是“学生”,KPI是分数,Bug是压力。零食帮你扛。
当你是“打工人”,KPI是业绩,Bug是焦虑。零食帮你熬。
当你是“父母”,KPI是家庭,Bug是责任。零食帮你爱。
当你是“养生族”,KPI是健康,Bug是衰老。零食帮你续。
你买的不是一包薯片,而是片刻的“精神解放”;你囤的不是一箱酸奶,而是对家人健康的“掌控感”;你吃的不是一块饼干,而是对血糖稳定的“安全感”。
零食,是我们用来管理情绪“后台”,并支撑我们演好身份“前台”的、最便捷的道具。
既然为了解决问题,未来的零食会怎样?
消费者的未来:“我不再需要一个“好吃”的零食,我需要一个懂我的“伙伴”。它能在我加班时补充蛋白但不升糖,能在我带娃时提供营养且无添加,能在我看望父母时送出健康和体面。它最好是一个产品,解决我三个场景的问题。”
品牌商的未来:“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不是另一家零食公司,而是那家卖助眠喷雾的、那家卖便携按摩仪的、那家做冥想App的。因为我们都在争夺同一个赛道:用户的“情绪舒缓”预算。”
既然知道了“为什么”,行动怎么做?
理解了人性,商业打法就可以进化。
1. 产品创新 → 做“人生问题解决方案”
a. 精准健康:别做泛泛的“健康”,要做“有病治病”的“功能性”。比如“控糖人群的代餐饼干”、“熬夜党的护肝软糖”、“健身党的即食鸡胸肉条”。
b. 代际共融:开发“祖孙三代都能吃”的产品。关键词:配料表干净、低钠、非油炸、软糯口感。这能帮你一次性拿下整个家庭的钱包。
2. 渠道创新 → 去“问题发生的地方”卖货
a. 在“药店”卖高蛋白、高纤维的功能性零食。
b. 在“母婴店”开辟“亲子同食”专区,妈妈和宝宝的零食一起买。
c. 在“健身房”的无人货柜里,放上低脂高蛋白的小包装零食。让你的产品,出现在用户最需要修复Bug的那个瞬间。
3. 营销创新 → 别再创造需求了,去“共鸣痛点”
a. 放弃俊男靓女的广告。拍一个焦头烂额的妈妈,用一袋零食换来三分钟的清静。
b.放弃口感的浮夸描述。直接把干净的“配料表”打在包装最显眼的位置。
c. 你的广告语不该是“好吃到飞起”,而应该是“吃完这包,安心睡觉”。今天最好的营销,是成为用户朋友圈里最懂他的那个“嘴替”。
结语
所以,人为什么要吃零食?
答案是:因为在漫长又时常艰辛的人生里,我们需要无数个微小、便宜、却能立刻生效的“暂停键”和“回血包”。
它帮我们扛过昨夜的疲惫,应对今日的琐碎,也储蓄明日的勇气。它不是主角,但它是最好的BGM,让这出名为“生活”的戏,能稍微轻松、温暖地演下去。
而对于品牌来说,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再是个卖吃的。
你是个贩卖“片刻安宁”和“精准慰藉”的梦想家。
工具说明:
本文展示的所有数据均来自我们的“消费场景分析”功能。作为久谦研究体系的理论核心,该功能基于经典的“方法-目的链”(Means